回覆列表
  • 1 # 滿爸育兒經

    導語:我的孩子一歲半了,相比於她的小時候,她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也慢慢地養成了自己的性格,開始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當然,這也意味著,她會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過度地管與不管都是不對的,我們可以採取一種新的育兒模式——引導。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父母教育孩子無外乎兩種方法,一種是控制,另一種是放任。

    先來說說“控制型”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必須聽父母的話,一切由父母說了算。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需要無條件的服從。為了維護這種威嚴,他們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威脅和懲罰。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有什麼不利影響呢?

    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個例子。

    小濤只有兩歲半,可是爸爸對他的管教十分嚴厲。有一次,爸爸帶著小濤去公園踢足球。突然,小濤抱住了足球,自己跑到一邊,不給其他的小朋友玩。爸爸馬上走過來說:“小濤,你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趕緊把球還給大家。”可是,小濤根本不聽爸爸的勸說,抱著足球就是不鬆手。其他的小朋友都圍了過來了,爸爸越來越著急,抓著小濤威脅到:“快和大家一起玩,你這樣,大家都不願意和你交朋友了。”可是,小濤就是不鬆手,還頂嘴到,“不玩就不玩,我自己玩。”然後掙脫開爸爸,跑得更遠了。爸爸有些生氣了,衝過去一把奪走小濤手裡的足球。小濤哭喊著就要來搶,爸爸被激怒了,打了小濤一巴掌,這一下小濤哭得更兇了。爸爸把球還給大家,訓斥小濤不懂得分享,如果下次還這樣,就要打小濤的屁股了。

    說完了“控制型”的父母,我們再來聊聊“放任型”的父母。相比於“控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完全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不管孩子想要幹什麼,哪怕明知道是錯誤的,他們也會盡力滿足。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3歲的小宇活潑可愛,卻有“邊吃邊玩”的壞習慣,每一次吃飯都是小宇媽媽的噩夢。面對香噴噴的飯菜,小宇卻想要玩積木,媽媽便陪著小宇邊吃飯邊搭積木。可是剛吃了兩口,小宇又改變了主意:“我要看動畫片。”媽媽只好又開啟電視,放起了小宇最愛的《小豬佩奇》。可是,又吃了沒幾口,小宇就說不想看動畫片了,想去陽臺看金魚……就這樣,媽媽在小宇身後,追過來,追過去,一個小時過去了,一碗飯才吃了一半。

    不管是“控制”還是“放任”,都無法幫助孩子建立一種健康的情感機制,也不能讓他們正確地發洩自己的情緒。一旦孩子的情緒長期受到壓抑,並且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引導,他們就會到其他地方尋求安慰,慢慢就可能導致了網癮、叛逆、不愛學習、亂交朋友等一系列問題。

    以上就是我對“教育孩子,在管和不管之外,還有什麼選擇呢?”的經驗分享。我認為認為“管”與“不管”的管教方式都不對。管教的重點不在於“管”,而在於“教”,也就是引導。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引導孩子認識、表達、控制自己的情感。然後,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問題。最終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快樂、友善、堅強且有責任感的人。

    引申: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你會用物質獎勵他嗎?

  • 2 # 北大醫療腦健康

    謝邀!還有什麼選擇?在管和不管,都是教育的方法,管教孩子要看孩子當前的不恰當行為的程度,運用合理的方法去管教。例如,三歲孩子發脾氣任性苦惱,這種情況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發脾氣的原因,求關注?索要東西?不會表達等,然後對應運用方法。不管也是如此,有的時候就是要放在一邊,作為懲罰的一種手段,讓孩子認知到自己的錯誤等等。所以選擇的空間是很大的,而不是託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使命召喚》開發週期這麼短,甚至可以做到每年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