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武帝北伐時,匈奴已經接近半殘,我們看資料就很清楚了。高祖戰冒頓時,匈奴有40萬大軍,後老上單于收服大月氏等西域各國,兵力何止40萬,50萬都可能不止。

    文帝時,李廣多次大勝匈奴,被文帝口諭無冕萬戶侯,到武帝時,匈奴軍力只剩下一半左右,說是半殘恰如其分。

    記在霍去病11萬,衛青名下5萬,匈奴人頭共16萬,可見匈奴當時總兵力,能有個20幾萬了不起了。如果總數有40-50萬,漠北之戰勝負就該顛倒了。

    漢軍當時,霍去病損失3萬,加上衛青損失的,加起來最多十幾萬,主要是戰馬損失太大,一大半報銷了,賞金過重,國庫已空,加了賦稅還不夠,老百姓苦不堪言。

    如果加上李廣利的損失,漢軍陣亡總數20-30萬。

  • 2 # 杳杳無歸期

    因為大漢帝國的軍隊不是宋明那樣找個農民發把武器就送上戰場,漢朝野戰軍隊有條規定——士非教不得徵!

    也就是說每一個漢朝士兵在上戰場之前,都會經過長達兩到三年的軍事訓練,熟練使用武器,並接受軍佇列陣訓練,所以漢朝軍隊戰鬥力十分的強悍,"一漢當五胡",衛青霍去病領軍常常是幾千軍隊就能追著幾萬的匈奴軍隊打!

    並且大漢帝國的正規野戰軍團,比如著名的細柳營或者飛狐軍又或者拱衛長安的南軍北軍,他們的兵源都是"良家子",什麼是良家子?就是說你不是奴僕身份,並且你的家庭有土地,這也就算是一戶人家,而我們看大漢帝國總共才有多少戶人家?估計大漢帝國總共也就五千萬左右的人口,而且因為大漢帝國的諸侯王列侯還有封地,蓄養大量家臣,那麼戶口可能只有一兩百萬戶。

    那麼這樣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了,一個士兵的陣亡,意味著一戶人家可能分崩離析,那麼十幾萬士兵的陣亡對於大漢帝國來說絕對是傷筋動骨,但是這又是必須的,因為如果不攻打匈奴,損失將更大。

  • 3 # 斯幽故事會

    漢武帝北伐匈奴,只是漢朝的區域性戰爭,死傷人數也不是很多。漢朝人口減少,其實要從高祖劉邦說起。

    漢高祖劉邦為恢復人口,還曾收取單身稅,規定女子十五歲未婚,每年收稅120錢,而且會累加,年紀越大收的越多,最多是600錢。

    那麼漢朝為何人口減少呢?其實還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說起。

    (劉邦劇照)

    漢朝建國之前,天下大亂,百姓死傷無數。

    漢朝是接手了秦二世丟下的亂世,秦朝兩位皇帝,都大量徵用勞役,比如修萬里長城、修秦直道等。所以死於苦力的百姓就不計其數,再加上秦朝刑法嚴酷,也有不少人死於刑法。

    而秦朝末年,天下起義軍很多,就是一個混戰的局面,自然也是死傷了不少百姓。等到楚漢之爭劉邦取勝後,他所建立的漢朝,真的就是一個殘破不堪的中華大地。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才下令收取單身稅,來逼迫女性早日結婚,恢復人口。其實單身稅在漢朝後來的幾位皇帝中也有施行,比如漢惠帝,將單身稅增加到劉邦時期的五倍。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長年與匈奴作戰,導致士兵死傷,女子獨居,以至於人口減少。

    在漢武帝之前的幾位皇帝中,其實都是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人口,壯大實力。那時候,為了能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他們採取與匈奴和親的辦法,來安定北方邊境。這才有了後來“文景之治”的局面。

    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不想再讓皇族女子與匈奴和親,於是籌劃與匈奴的戰爭。在北伐匈奴的戰爭中,漢朝軍隊死傷十幾萬,其實更大的隱患是女子獨居,才導致人口銳減。

    對於古代一個國家來說,一場戰爭死傷十幾萬人,雖然有些心痛,他也不至於人口大規模減少。但是,戰爭前線的都是男性,女子獨居家中,生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情,女性獨居,導致漢武帝時期,人口出生率很低,在出生率很低,死亡率增高的情況下,人口自然會減少。

    漢武帝長年戰爭,導致賦稅加重,農耕時代,養不起孩子。

    《漢書·賈捐傳》中記載,漢武帝時期的賦稅既不是按照每家每戶收,也不是按照耕地面積收,而是按照人口來收的。這樣一來,家中多一個人,就意味著要多交賦稅,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家庭負擔,所以很多家庭不願意生孩子。

    此外,漢武帝長年北伐,戰爭就是花錢,那些北伐的軍費都是從百姓身上來的,百姓賦稅自然比以前重多了,多一口人家中就多一個吃飯的,甚至有可能是多一個餓死鬼。因此儘管漢武帝鼓勵生育,當時百姓很多還是不願意要孩子。

    漢朝積弊已久,而漢武帝又窮兵黷武,這才導致漢朝人口銳減。

  • 4 # 漩渦鳴人yy

    這筆賬不能這麼算,漢武帝可不止打了一個匈奴那麼簡單,西域,北韓,甚至是南方,他都有多次用兵,總之誰如果不服他他就打。

    但是無論攻打哪裡,漢武帝征戰的目標都是在千里之外,這種情況之下,一個士兵的補起,都很可能壓垮一個地方上面的財政收入。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征討大宛國,也就是汗血寶馬的產地的時候,前線的軍隊雖然只有幾萬人,但是運輸糧草的有十幾萬甲士,就是披甲計程車兵,而其它負責運輸的那些民工百姓不計其數。

    這一點在北伐王庭的時候達到了一個巔峰,10萬的前線騎兵,不僅人要吃糧食,馬也要吃糧食,馬吃的糧食是人吃的東西,這樣才能保證馬的爆發力。與此同時,10萬的騎兵需要負責糧草運輸的配給部隊達到幾十萬人。

    等到這場戰爭結束,算下來,原本出發的時候有十幾萬匹戰馬,回來的時候只剩下了幾萬匹。在這裡就需要給大家提供一個小知識,也就是在我們現在全世界來說,生產的總的糧食是夠吃的,但是很多地方會出現饑荒,為什麼?因為很多糧食都需要過來餵養牲畜,戰馬是一種奢侈動物,你如果養不起就別養,這是美國動物保護法裡面一個至理名言,這些戰馬不同於那些士兵,士兵是臨時蒸著起來的,而戰馬則是大漢王朝,從戰馬小時候一直養,養到她成年,養到他可以作戰,這其中的糧食都需要民間來負擔。

    除此以外,前線計程車兵的裝備也需要更新換代,前線士兵的裝備也需要後方來打造,這又得徵集掉大量的人手去打造武器裝備。

    原本的人均產量就比較少,國家需要擔負著全縣幾十萬人吃飯的問題,而這些吃飯的糧食全部分攤到各個家庭的頭上。與此同時,士兵在外征戰,帶走了家裡面的主要勞動力。在家裡生產糧食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殘,生產糧食的效率又大大降低,此消彼長之間,各個家庭每年生產的糧食要下降。前線打仗吃緊,又需要增加糧食的徵稅,到最後,漢武帝甚至連錢都籌不起來,只能夠打算賣官來籌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興跟其他回國三子(吳亦凡、黃子韜、鹿晗)很少互動,他是不是被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