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林寶B

    別說大文化會相撞,就是國內地域文化有時也會相撞。無鍚文化與上海文化有時也會相撞,無鍚人有時也看不起上海人,上海人更看不起無鍚鄉下人。這是舉個例子,比如,安徽,河南在全國來講地域影響不太好,地方太窮現在好了身價也高了,也有品牌能夠銷往全國各地和世界了,文化,風俗隨著社會進步,地域文化,風俗與外省交流會逐步交融一體的。

  • 2 # 思想先鋒派

    雖然民族文化風俗不同,但各民族之間互相通婚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已經是一家親了,地域的話就像中原人看不起雲南人,但他們不知道雲南的漢族人一問起來都會說:"祖先來自南京應天府高石坎柳樹灣,那個是明朝部隊開往雲南的發兵地,當然雲南人,各個朝代都有中原人過來,有犯罪的,有受冤枉的忠臣的後代,如岳飛後代受迫害也被迫來到雲南。

  • 3 # 忙裡偷閒花甲人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域都有各個地域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等。如,天津的市民文化、達斡爾人的木文化、成都的茶館文化、雲貴高原文化等。

    天津的市民文化:現在的人們不知是否還記得,滿頭銀髮的駱玉笙所唱的《重整山河待後生》,他這一曲唱暈了天津衛的老老少少,天津人謂之“天兒啦”,後來頗的演員仿其音、模其神,再而唱之,卻都沒了那個味,嘛味?天津味!幾乎所有的相聲演員都多少與天津有關,天津有相聲之鄉的美譽;天津時調也很獨特;評劇原起於唐山,但在天津開花結果,名角輩出;京到雖然紅在北京,但好多名角都是先在天津衛成名然後才到北京去的。

    天津衛居九河下梢,漕運海運發達,從明初燕王掃北到晚清的門戶開放,薈萃河海闖蕩之徒,聚攏販鹽經商之人,仗水陸碼頭之便而成商業發達的城市,它的市民文化是典型的中式的娛樂為主的俗文化。

    有意思的是,天津人結婚,新娘從裡到外從上到下一身的紅,象一把火,至今不改,那西洋的白禮服還從沒有讓他們考慮過。隨著經濟生活的變化,現代文化紛亂繁雜,但那種以地域為根蒂形成的天津特色的市民文化卻培養了天津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審美趣味。

    達幹爾人的木文化:樺樹對於達斡爾人有一種不變的價值,他們的生活與之聯絡得如此密切,以致樺樹成了他們膜拜的物件。

    他們的弓是用木頭彎的,桌椅板凳是用木頭做的,打獵中棲息的小屋是用木頭搭的,甚至煙囪也是枯木做成的。

    他們用樺皮桶取水,用樺木碗盛湯,用樺皮器具上雕鏤出美麗的迴轉紋。

    達斡爾人狩獵了許多代,直到幾十年前,森林稀疏了,人多了,野獸少了,他們才被迫改為務農。

    他們進行農業生產的時期畢竟太短,以致今天他們用起了銅器時,忽然發現他們少了一個陶瓷時代。但是,達斡爾人曾經創造了一個奇特的、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木文化時期。

    雲貴高原文化:貴州是個多民族省份,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甚至一個民族因地區分隔,體現的民間藝術風貌也不同。各族的剪紙、刺繡、印染、挑花、面具和服飾等造型,大都保留了本民族的原始文化內涵,與各民族古老歷史呼應相聯,其藝術特色各樹一幟,象苗族的服飾刺繡,往往取才古歌中的史典故事。

    中國龍的造型,從秦漢以後即被帝王專有而進入宮廷,直至明清,其形象威嚴可怖,而苗族民間美術中處處見龍,造型與宮廷的龍截然不同,它成為民間的保護神,古樸可愛,有的龍造型可與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龍相印證。中國的漢族,本是歷史上各族的融合體,恰恰邊遠地區的民族卻儲存了較純的民族文化藝術原形,很多文化遺存被譽為活化石。因而對研究中華民族的整體歷史文化來說,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

    中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各具特色,及具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如藏族的看花節、四川廣元的女兒節、傣族的潑水節和閩臺民間的竹馬戲等。

    藏族看花節:看花節是藏族農牧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藏語稱它為“若木鳥”,即賞花之意。

    看花節每年定於七、八月間舉行,那時川西北高原秋高氣爽,各類野花競相開放,屆時藏民們來到草壩或林間,拉起帳篷,互相串門談天,遊山看花,男青年往往向心上人獻上一朵鮮花,以表達對姑娘愛慕之情;姑娘如果將這朵花戴在自己的頭上,就表示接受了對方的愛。

    四川廣元的女兒節:女兒節是廣元民間的一個歷史悠久的盛大傳統節日。女兒節起源於一三零零前的唐代,與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有著密切的關係。

    廣元婦女每逢正月二十三日武則天誕辰這天,都要早早起來梳裝打扮,手拿香燭,成群結隊的到皇澤寺去憑弔武則天塑像。聖殿裡鐘鼓齊鳴,煙霧繚繞,婦女們叩拜祈禱,有的人祈求全家平安康樂,有的人祈求兒孫福祿雙全,也有的人祈求青春常駐。婦女們還雲集嘉陵江邊,划船嬉水,蕩遊河灣,從則天壩出發,沿著武則天當年遊玩時的道路順流而下,經洞二寺一直游到塔山灣,盡情娛樂,寄懷追思。因此民間有“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的說法。這天還是年輕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挑選意中人的好時機,男女雙方情投意合,海誓山盟,然後男方就託媒人正式去女方家求親。一年一度,世代相傳,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女兒節。

    女兒節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等朝代,直到一九五二年才中斷。直到一九八七年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得到了恢復,並被賦予了新的內容。

    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在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地區,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美麗的公主被魔王搶走了。但,公主機智地殺死了魔王,身上濺滿了血汙。公主回到人間,人們用清水潑灑在她的身上,為她淨身,表示祝福,以後相沿為潑水節。

    閩臺民間的竹馬戲:在中國閩南的漳州廈門和臺灣的金門等民間小戲表演中有這樣一匹馬,是用竹做的。故稱“竹馬戲”。竹馬戲亦稱“馬藝”或“竹馬陣”。隋唐時開始流行,當時是以一根竹竿類馬,跨著騎的兒戲。李白《長幹行》中寫道:“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所說的“竹馬”便是。中國的許多古籍中對此都有記載。

    隨著歷史的變遷,中國各地的竹馬戲瀕臨失傳,而閩南、臺灣民間仍在流行著。相傳竹馬戲最早是民歌融合道士曲調演唱,曲調是中國最古老的“南曲”,後來又汲取了木偶戲唱腔和琵琶、洞簫、橫笛、鑼鼓等樂器,兼有民歌風、順口溜韻律,唱詞多為七字式,優美動聽、綿纏悱惻,載歌載舞,加上用中國最古老的漢語“活化石”——“閩南臺灣方言”演唱,越顯得古樸典雅,與傳統的舞獅、舞龍一樣給節日增添融融喜氣,深受歡迎。

    明、清以後,舞臺上的竹馬逐漸被一條馬鞭所代替,而閩南臺灣民間仍保留竹馬上場,更加活靈活現,維妙維肖。竹馬戲的傳統藝術現已載入《中國戲曲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的鹹鴨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