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一樣的歷史課

    我個人認為御駕親征是宋真宗與整個中樞的共同決策而非寇準逼得。

    景德之役,遼軍舉師南侵是在景德元年的閏九月,而早在遼軍出征前一個月,真宗就決定御駕親征澶淵。

    不過宋真宗有嚴重的拖延症,九月制定的計劃,到了三個月後才動身,這過程中少不得寇準和高瓊等文武高層的上書催促。

  • 2 # 野狐狸

    說宋真宗親征是被寇準逼的,大致沒錯。宋真宗在剛即位的時候倒曾經主動親征過一回,但自從真正見識了戰場的危險殘酷後,就得了膽小病,再也強悍不起來了。

    景德元年的那次親征,要不是寇準強力推動,真宗還真不會走上親征路。寇準向來剛直,辦起事來也不管物件是誰,他為了 “逼”這個膽小鬼上戰場還真沒少費力氣。

    寇準的第一次“逼迫”,是在朝堂上提出了親征的建議,並且上了一份奏摺。算是正式提出了觀點和方案。為了保證真宗能答應,寇準不但講清楚了親征的好處,還安排了親征的兩條路線和相應的安全保障方案。一條路線是到大名府,一條路線是到澶州。大名府更靠近前線一點,真宗自然選更安全的澶州路線。

    寇準的第二次“逼迫”是否決王欽若、陳堯叟的南逃建議。王欽若和陳堯叟都是宰執大臣,見真宗膽小,一個提議往金陵跑,一個提議往成都跑。真宗徵求寇準意見時,被寇準一口否決,寇準還順便說了,誰提出這種建議,就該斬首。

    寇準的第三次“逼迫”發生在親征途中,走到半路上,真宗又慫了,旁邊又有人提出了南逃的建議。寇準趕到真宗住處時,正好一個女人又在真宗那裡吹耳邊風,慫恿他調頭往回跑。結果被寇準果斷權住了,為了徹底說服真宗,寇準還讓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幫忙說話,這次安定了真宗的心。

    寇準的第四次“逼迫”也發生在路上,遼軍當時攻勢很猛,正圍攻大名府,真宗又有點慫了。結果寇準等人又苦口婆心地勸了一番,反覆告訴他:打贏這場戰鬥沒問題。終於把真宗再次穩住了。

    寇準的第五次“逼迫”發生在澶州城裡。澶州城分為南北二城,橫跨黃河。真宗想賴在南城,不想去靠近前線的北城,有條黃河好當心理安慰。寇準又是好一頓勸,才把這位大爺攆過了黃河。

    真宗親征當然也少不了畢士安、高瓊等人的功勞,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寇準。所以,後人范仲淹稱讚寇準當時的表現是“左右天子,如山不動!”

  • 3 # 秦野雁

    應該也可以這麼說,因為真宗當時極不願意留在開封的,就更不要說御駕親征了。他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跑?往哪兒跑?在徵求寇準意見的時候被寇準將了一軍,宋真宗沒有了辦法,只有跟著寇準,硬著頭皮往前走。寇準是陝西渭南人,是畢士安的學生,寇準能夠成為宰相,就是畢士安推薦的。畢士安對寇準雖有知遇之恩,但在原則問題上,寇準認死理,不會輕易退讓,也不會因為畢士安是他的老師就禮讓三分。這讓畢士安也沒有辦法。

    公元1004年正月,遼國大規模地訓練軍隊,有南侵之意。宋真宗和大臣們在商量對策。寇準和畢士安臨危受命,成為宰相。這次,遼軍也是遼主耶律隆緒率20萬大軍御駕親征。宋朝的大臣們都害怕的六神無主。參政知事王欽若要真宗遷都南京,陳堯叟要真宗遷都成都。

    真宗一下沒了注意,就徵求寇準的意見。寇準說,這是誰出的餿主意?該殺了他。陛下現在最主要的是要親征,去鼓舞士氣。這遭到了包括畢士安在內的大臣們的反對。但是,寇準據理力爭,毫不相讓。真宗雖然害怕,但是在關乎存亡問題上他是明白的,於是,他接受了寇準的議,沒有逃走。宋真宗最後終於鼓起勇氣,率領大軍向北而去。澶州,也稱澶淵,當時有兩座城,分別位於黃河南北兩岸,黃河南邊的叫南城,黃河北邊的叫北城。真宗到達南城後,說什麼也不可能渡過黃河去北城。寇準又大費口舌,說只有過了黃河才能真正的鼓舞士氣,又叫大將高瓊一起勸說,還不等真宗表態,就令人拉開了輦車,帶著真宗渡河去了。到了北城之後,將帥士兵們一看皇帝親自來到前線,山呼萬歲,士氣高漲。這時,遼軍主將蕭撻凜巡視時被宋軍射死,挫了士氣。加上戰線過長,糧草不濟等原因,大宋皇帝又御駕親征,遼軍覺得此時的宋軍難以戰勝,便提出了議和。

  • 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北宋和遼朝是一對死冤家,從979年到1004年為止,兩國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兩國的羅量,間,北宋以敗多勝少告終。但公元1004年,遼國舉兵對宋朝大舉進攻時,眼看就要攻入大宋京城開封時,卻倉皇退兵,裡面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是的,遼國蕭太后率領20多萬軍兵,大舉入侵宋朝國境,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離著京城開封不遠的瀛州。瀛州一失,開封無險可守,很多大臣都開始打包行李準備逃跑,宋真宗趙恆見狀也慌了神,一旦京城有失,整個大宋王朝將很快土崩瓦解。何去何從,宋真宗要訣擇了。朝中也形成主戰和主逃兩派。

    主逃派的代表人物是宋真宗最為寵信的兩個近臣:參知政事王欽若和樞密副使陳堯叟。他們建議皇帝南遷。

    主戰派的代表人物是集賢殿大學士寇準。他極力建議皇帝御駕親征,力挽狂瀾於既倒。

    史料記載“參知政事王欽若,江南人也,請幸金陵。陳堯叟,蜀人也,請幸成都。帝問準,準心知二人謀,乃陽若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誅也。今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賊自當遁去。”

    寇準還舉例說明:遼國士兵之所以英勇無畏,一往無前,不畏生死,是因為"鐵娘子"蕭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緒坐鎮軍營中,遼兵為此甘願以死報國,奮勇向前。

    最終,宋真宗趙恆被寇準等人說動,下定決心御駕親征。

    宋真宗出征後,又患得患失了,主要原因是主逃派的大臣散佈逃跑的言論。關鍵時刻,寇準再次站了出來,說了這樣一句話:

    “陛下不過河,則人心益危,敵氣未懾,非所以取威決勝也。”

    事實證明,寇準的勸諫再次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宋真宗毅然來到了澶州。此時的遼軍兵臨城下全力圍攻,宋軍誓死抵抗,兩國的最高統治者,在這個彈丸小城澶州,開始了最終的博弈。

    “帝遂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御蓋,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

    宋真宗可以說是被寇準“押著”來到澶州城外後,城裡的眾兵將看到了皇帝的黃羅傘蓋,頓時軍心大振、士氣大振,幾十裡外都可以聽到士兵的呼喊聲。結果,遼軍被宋軍的超強士氣給震懾到了。最終宋遼的大決戰中,宋軍大獲全勝:斬敵首2萬多人,抓獲親王、大將級別的將領15人,連遼軍統軍鐵林也被擒獲。遼軍倉皇退出宋境。

    事後,一向強悍的的蕭太后眼看兵敗如山倒,她低下了高昂的頭顱,進行議和談判,並且在"和解備忘錄"上籤了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2蜘蛛新增藍杖效果,移速突破800化身“草上飛”實戰意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