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先生內涵科普

    木星和土星為地球阻擋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為什麼阻擋不了金星和火星?我先給結論吧,地球和金星以及火星一樣,早就傷痕累累,只是大家眼見不一定為實,地球只是默默的舔舐掉那些曾經的傷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被輕易發現而已。

    地球軌道的天外來客,比你想象中的繁忙還要繁忙

    假設地球的軌道是一條馬路,上面可不止只有我們地球在孤獨的行駛,這條馬路經常有別的不速之客穿過,而且他們踏上馬路以前絕不會預先跟我們打個招呼。我們正沿著這條馬路以每小時10萬公里的速度行駛。附近有幾億甚至幾萬億個隨意移動的物體──“它們都可能與地球相撞,都在天空中以不同的速度在稍稍不同的路線上移動。它們就在那裡。我們只是看不見它們。

    根據月球上形成凹坑的速度進行推測,大約有2000顆左右大得足以危及文明社會的小行星經常穿越我們的軌道。但即使是一顆很小的小行星──一棟小房子左右大小的隕石──也足夠摧毀一座城市。它們的數量幾乎肯定數以十萬計,很可能數以百萬計,重點還是,我們根本看不到它們。

    最近的大事件

    最近的四十年裡面,我們其實已經觀測到自己死裡逃生過兩回。第一顆有可能造成危險的小行星是1991年發現的。當然是在它已經飛過去以後。它被命名為1991BA號;它在離地球約17萬公里以外的地方擦肩而過!兩年以後,這種事情再次重演,這次只相差14.5萬公里,也是在它飛過去以後才發現的。

    它們毫無預兆的光臨地球,又匆匆離去。這樣的擦肩而過每星期很可能要發生兩三次而又不為人們注意。按照天文學家的看法──這些小行星,按照宇宙的標準,相當於一顆子彈穿過我們的袖子而又沒有擦破胳膊。

    曾經的恐龍,以及它們曾經的遭遇

    6500萬年前,一顆以宇宙速度飛行的小行星或彗星進入大氣層,它的速度如此之快,下面的空氣被壓縮變熱,底下的溫度有可能升高到大約6萬攝氏度,在抵達我們大氣層的剎那間,隕星所經之處的一切都會坍縮,像膠膜那樣在烈火中消失。

    進入大氣層一秒鐘之後,隕星就會撞擊地球表面。隕星本身也頓時化成蒸氣,發生爆炸。爆炸會炸掉1000立方公里的岩石、泥土。方圓250公里之內,所有生命將被爆炸一掃而空。第一輪衝擊波幾乎會以光的速度向外輻射,橫掃前面的一切事物。

    一片翻滾的黑幕以每小時幾千公里的速度向前推進,它的到來是悄然無聲的,因為它移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聲速。差不多每個直立的東西都會被夷為平地或燃起大火,差不多每個生物都會死亡。遠在1500公里以外的生物會被一陣飛彈擊倒在地、撕成碎片或狠揍一頓。到了1500公里以外,爆炸的破壞程度會逐漸減小。

    第一輪衝擊波後,肯定會引發一連串破壞性極大的地震。全球的火山會開始隆隆作響,噴出火焰,海嘯隨之而來。撞擊產生的濃煙和飛灰以及隨之發生的大火,肯定會遮天蔽日達數月之久,有可能是數年之久,打亂一切生命的生長週期。

    2001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一次KT撞擊留下的沉積物裡的銥同位素後,得出結論說,它對地球氣候的影響達1萬年左右。這完全可被用做證據,證明恐龍的滅絕是快速的,徹底的──從地質學看來,情況就是如此。

    人類自己能挺過這樣的災難嗎?

    像這樣的隕石撞擊危機,平均100萬年就會發生一次,只是撞擊後產生災難的程度不同而已。地球上很多地方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方圓幾百公里都化為烏有。但是,生命是倔強的,每次危機後,都有足夠的倖存者,而且,時間將抹去曾經的傷痕,至少,把傷痕埋進了地下。

    結語

    人類不是恐龍,至少,目前來看,我們比恐龍幸運的多,因為歷史還沒有重演。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 2 # 諸葛小村姑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木星和土星只能夠大機率“試圖幫忙”抵擋太陽系邊緣的彗星體以及偶爾沿著太陽赤道面闖入的外來小天體撞擊,對於木星軌道內的大量小天體,她已經無能為力了,而這裡,至少有50億顆不同大小的岩石,對火星、地球、金星、水星虎視眈眈。

    看看上圖就明白了,地球們(火星、地球、金星、水星都是小個子岩石表面行星),很脆弱的,位置有點尷尬,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巨大失控隕石的溫床,每年都有不少膽大妄為者闖入到內行星軌道。

    相比於木星、土星,地球這樣的芝麻綠豆,實在是太萌了,直徑超過50公里的小行星撞一下,直接就可以讓地球的生態圈格式化,回到35億年前的單細胞狀態,激起的岩漿波浪可以晃盪數百年(是岩漿波浪,不是海浪),地表那些少得可憐的水體,被蒸發到大氣層,有的乾脆直接裂解成氫氣和氧氣,大量的水蒸氣瘋狂吸收紅外線,反而會促成巨大的溫室效應,那個時候,地球就會徹底淪為金星的下場。

    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喝多了的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 SL9, D/1993 F2)就被木星成功攔截,撞上了木星,成為木星的組成部分,現在知道木星為什麼這樣巨大了吧?成天胡吃海塞,不知道減肥的結果。這次撞擊留下的巨大瘢痕,有的直徑超過地球,想想看,要是砸到地球,我們就不能夠玩手機了,嗚嗚嗚。

    好在地球還有個“忠實”的小衛士:月球,個頭適中,距離恰當,為地球抵擋了絕大部分的撞擊,弄得自身傷痕累累,使得地球數千萬年才輪得上被劇烈撞一次,當然這樣的撞擊對生物來說都是要老命的,6500萬年前,就來過這樣一次,當然,我們的地球生物繁茂,體量相對巨大,地殼相對薄弱,撞擊的巨大隕石坑會在數百萬年這樣的時間單位裡慢慢被侵蝕,使得我們難以檢視到,更主要的原因就是人類渺小,又處於這個行星表面,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能夠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隨著成像衛星、軌道航天站的發展,人們實際觀測到地球的表面其實分佈著數千個直徑在50公里以上的隕石坑,裡面大部分被植被覆蓋,很難在地面被發現罷了。

    很多隕石坑被植物覆蓋,有的甚至成了小盆地,住滿了人類……

    (恐怖密集的月球“背面”,滿目瘡痍,令人動容)

    (這是更加恐怖的水星表面,那個巨大的放射狀痕跡就是直徑500公里以上的巨大小行星撞擊的結果,根據研究,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7億年前……)

    這就是人類為啥子拼命要探索其他行星的根本原因之一,不是為了什麼恐怖資源或者好玩,而是為了狡兔三窟。畢竟人類面對這樣的災難,太過弱小……

  • 3 # 深度科幻

    太陽系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這個結論肯定是錯的,在太陽系的歷史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遭受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木星和土星作為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軌道之外的大型氣態巨行星,對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有保護作用,並不是只針對於地球。但因為小行星的來源的複雜性,以及地球、金星和火星本身的特殊性,說木星和土星重點保護了地球又不能完全算錯。

    一、來自柯伊伯帶或奧爾特星雲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共同的特點就是來自與太陽系外圍,當它們因為某種原因深入太陽系之後,要闖過的最大的兩個難關就是木星和土星。這兩個巨大的氣態巨行星依靠強大的引力,會把很多小行星吸入自己的懷抱,或者改變它們原有的執行軌道,從而避免這些小行星撞向自己軌道內側的火、地、金、水四顆巖質兄弟行星。比如說1994年的“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就直接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所吸引,並最終被撕碎。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如果這兩顆巨行星的軌道位置不對,也無法對即將闖入太陽系內側的小行星產生作用。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還有可能因為有這兩顆巨行星引力的干擾,還有可能使原本不會和火、地、金、水相撞的小行星,直接衝向這幾顆行星。

    二、來自小行星帶的小行星:這是目前我們接觸最多的小行星,包括毀滅地球的那顆小行星也來自這裡。因為小行星帶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也就是處於木星和土星軌道的內側,所以這木星和土星根本不可能阻擋它們對內側的火、地、金、水四顆兄弟行星的撞擊。

    彗星撞地球

    三、太陽系內流浪的小行星,既不在小行星帶也不在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儘管這些小行星數量比之小行星帶(注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帶,特指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密集區域)稀少,但也絕對不是沒有,而且限於人類目前的觀測技術,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準確估計它們的數量。在太陽系每個行星的周圍,甚至連太陽系周圍都有數量眾多的小行星。木星和土星除了能對自己外圍的小行星施加作用之外,對自己內側的小行星同樣很難施加影響,也不可能阻止他們撞擊火、地、金、水。

    四、從太陽系外流浪至太陽系的小行星:儘管這類小行星非常至少,但也絕不是沒有,比如說奧陌陌。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太陽系是一個倒著在銀河系公轉的星系,太陽系的黃道面和銀河系的銀道面存在一個約60度的夾角,這也就意味著這些系外小行星往往不是從太陽系的黃道面切入,在這種情況下木星和土星仍然很難對它們施加影響。

    所以綜上所述,木星和土星因為軌道位置關係,確實對內側的火、地、金、水四顆兄弟行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並不是絕對的,需要有一定的條件。事實上在太陽系漫長的歷史上,無論是火星、地球、金星還是水星都遭受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

    小行星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說木星和土星重點保護了地球?

    當然這裡邊首先肯定是人的主觀因素在作怪,因為我們生活在地球,木星和土星從理論上對火、地、金、水都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從而使人們產生了重點保護地球的錯覺。

    其次一個很現實的原因是,地球在火、地、金、水四顆巖質行星中畢竟個頭最大,質量也最大。從機率上講一個小行星如果從木星和土星軌道之外衝入太陽系,或者從小行星帶向太陽系內側執行,和地球的相撞機率也最大,所以說木星和土星重點保護了地球也不能完全算錯,地球確實在木星和土星的保護中收益最大。

  • 4 # 大聰明BigClever

    木星和土星並沒有“偏袒”地球,對於太陽系內的四顆“巖質行星”其實是“一視同仁”的。

    太陽系內唯一的恆星是太陽,包含的8大行星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從太陽系的佈局情況我們可以發現,距離太陽最近的4顆行星都是“巖質行星”,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距離太陽相對遠一些的4顆行星則都是“氣態行星”,它們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及海王星。

    在“巖質行星”與“氣態行星”的中間位置,實際上距離著大約50萬顆小行星,這裡也被稱為“小行星帶”,它們都是受到太陽及木星的引力作用而保持相對的一種穩定狀態。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8大行星的具體尺寸對比:

    水星直徑:大約4880公里

    金星直徑:大約12103公里

    地球直徑:大約12756公里

    火星直徑:大約6779公里

    木星直徑:大約139822公里

    土星直徑:大約116464公里

    天王星直徑:大約50724公里

    海王星直徑:大約49244公里

    這裡我們就會發現,木星和土星不但透過自己龐大的身軀幫著太陽系內的4個“巖質行星小弟”阻擋了外部的小行星襲擊,而且木星還依靠其強大的引力,把眾多小行星都控制在了小行星帶之內,否則這些小行星也勢必會撞擊都地球等星球。

    所以說木星與土星不光為地球阻擋了大量的小行星撞擊,其實它們也幫助水星、金星、火星阻擋了眾多的小行星撞擊。

    地球表面之所以沒有火星與金星那樣“滿目瘡痍”,主要是因為地球大氣層比較厚實,另外地球生態環境也有著一定的自身修復能力。

    從太空中看地球,並不會看到地球上有隕石坑,而金星和火星則存在相應的小行星撞擊痕跡。實際上早期的地球一樣也是佈滿隕石坑的,只是伴隨著地球自身的不斷演化,大氣層逐步出現,可以替地球抵禦更多的小行星撞擊。

    而且地球本身孕育出了生態系統,動植物活動、河流與海洋的運動,大氣迴圈影響等因素都在不斷改善地表的環境,因此現如今的地球表面已經再也看不到小行星撞擊的痕跡了,實際上即便是現在,每年還是有眾多的隕石最終會來到地球表面的,只是一般情況下體積都很小,不會對地球產生較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適合職場人員看的動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