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煉木大師999
-
2 # 聞淶
搜尋如下,孔乙己是一個高不成低不就,在封建制度下苟延殘喘,想要維持所謂讀書人的風範,生活卻無比落魄的底層窮酸知識分子。科舉制的選拔佔據了他的前半生,好吃懶做,古板迂腐、一事無成充斥著他的後半生。
孔乙己的悲劇是一個善良讀書人被他自己所虔誠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擁護的科舉制度愚弄以至毀滅的悲劇。 他只知“讀書至上”“讀書致仕”,併為此付出了幾十年的光景,神魂顛倒。像孔乙己這樣地讀書人從小就以“學而優則士”作為人生奮鬥的目標,視科舉為唯一進身的階梯。
他們懸樑刺股、映雪囊螢,他們枯坐寒窗數十年,他們不撞南牆不回頭。一年又一年,在封建思想統治下的死衚衕裡不顧一切地撞牆。雖也有少數人爬了上去,從而光宗耀祖,進入上流社會,了卻畢生心願。但對於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來說,他們苦苦追尋,犧牲的是一去不復返地青春年華,而得到的卻是滿頭白髮,兩袖清風,雖著長衫卻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貧窮的生活。
在時代的巨大變動中,封建考試製度沒落是必然的結果。而知識分子腐朽、空虛、迂腐的思想與靈魂一時間卻很難改變,於是遊蕩街頭,做那萬千被封建禮教生吞活剝地怨魂。他始終未能躋進真正長衫客的行列,而他對封建制度的愚忠與自己不可言明的虛榮心卻讓他到死都一直穿著那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
這件長衫一方面禁錮著他的身體,讓他不能像其他勞動者那樣自給自足,得體力錢;另一方面,它也束縛著孔乙己的思想,讓他時時刻刻忘不了自己讀過的書,忘不了上面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於是也不能”屈尊降貴“地做些雜事。幾十年一事無成,他卻無絲毫的悔悟,仍然陶醉於滿腹學問的牛角尖裡。
他輕視勞動,四體不勤,不會獨立生活。他青春的浪費,勞動的喪失,道德的淪陷,都十分清楚的反映了封建禮教是怎樣殘酷地從精神上和道德上對一個知識分子進行毒害、愚弄和戕殺的。
當人們笑他窮時,他叨叨所謂”君子固窮“;當人們笑他四體不勤,好吃懶做還偷書時,他臉紅脖子粗地辯解:”是‘竊書’,不是‘偷書’,書怎麼能叫偷呢。“;當”我“笑他自己都討不到生活還好為人師時,他”惋惜“地嘆氣。他的世界除了那幾本有”歷史遺風“的書一無所有。
《孔乙己》整篇小說都籠著一層悲意,然而文中出現最多的卻是”笑“字;孔乙己日日”負傷“,店內外卻“充滿快活的空氣”;孔乙己雙腿被打折,得到的卻是掌櫃和客人們的說笑聲;甚至他的死亡也只不過是一句淡淡的、漠然的“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
誰曉得?許是死了。反正與我無關。
孔乙己是死是活,是苦是樂,也影響不了我的一文錢;封建禮教又如何?大家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什麼?革命?能湊合著這樣渾渾噩噩地活下去不就行了,還管什麼思想文化科學。
這些看客、噴客、笑客樂呵呵地凌遲著別人,木石般地旁觀著,興致勃勃地看戲;做個閉目塞聽的局外人,做個人群中的吃瓜者,做個時代大浪裡的泥沙石子,做個毫不知情的劊子手、幫兇。
可那又怎樣呢?那是他自己活該,與我無關。
與我無關,是那個年代華人自欺欺人殘忍冷漠的藉口。在《藥》中,它存在於斬首革命者時人群趕集似的熱鬧裡;在《祝福》中,它存在於魯鎮人地有色眼鏡裡;在《孔乙己》中,它存在於客人們的快活,掌櫃的嘲諷裡。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字才知,“幸福”與“快活”竟是可以如此的醜惡不堪,如此的陰暗冷漠。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他被封建禮教扒皮抽筋,炮烙凌遲,又被客人們,掌櫃們,包括所有快活地笑著的人吸乾了骨髓,舔盡了血氣,終於徹徹底底地死了。
-
3 # 媛欣520
“青眼”一詞的意思:指對某人的喜愛和重視。 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社會底層潦倒窮困一介書生。魯迅,大學教師,教授,怎麼說在當時也算是上流社會的成功人士吧!魯先生大概不會喜愛和重視這樣一個人吧!孔乙己,善良迂腐應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魯迅之所以要為這樣的人物“立傳”,並非是對孔乙己有特殊的感情,並非是對這一人物特別偏愛,而是要借其來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借這一形象痛批當時的社會弊端。
孔乙己只是魯先生寫作的素材而已,就如同他寫閏土、祥林嫂、阿Q一樣,僅僅是作品需要還算不上入得魯迅先生青眼的人。
由此看來魯迅先應該大概的確(呵呵)不會喜愛孔乙己先生的。
-
4 # 鳳鳴九天999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在小說《孔乙己》中塑造出來的悲劇人物形象。他熱衷功名,輕視勞動,好喝懶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而又有誠實善良的一面。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這部作品是中國的現代文學巨匠魯迅先生的著名小說,也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作者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的精神狀態以及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是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以樂境寫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封建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基礎,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民眾的活力、熱情、同情心都被扼殺,變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幫的心目中也以為既然“學而優則仕”,那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的孔乙己當然是劣貨,只值得奚落和取笑。他們意識不到自己與孔乙己同樣在封建秩序中處於倍受壓迫的社會底層,同樣可悲可憐,所以他們對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者不但沒有同情和幫助,相反只知道鬨笑取樂,在他們勞累而苦悶的生涯中尋求片刻的快樂。
回覆列表
魯迅也並非熱孔乙己,只是藉助當時部分文人酸客的痛點來表達代表這一部分人的生活現狀而已。魯迅筆下刁鑽刻薄的諷刺性文章,也彰顯魯迅的性情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