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master

    畢業生的現身說法:我是西浦4+X畢業,也就是蘇州學習四年沒有去英國的那種,本科畢業拿到英國專業前五綜合排名10名左右大學半獎的PhD offer(就是管生活費不管學費),當然,有些交叉學科所以錄取條件會相對寬些。而我的舍友,在英國一年碩士以後拿到了曼徹斯特大學全獎加生活費的PhD offer,這真真是我在英國見過最優厚的待遇。我的基友們,無論2+2或者4+X,有牛津的,有常春藤的,IC(帝國理工)與UCL(倫敦大學學院)應該佔了朋友圈的四分之一。我們都只是一些高考時比一本線高十幾二十分的學生,平時檯球照打,KTV照去,臨考試時很認真自習,考完試成群結隊租車去上海,去無錫,去南京,去安徽,春天去太湖摘桔子摘枇杷,秋天去西山島看看落日。我無法想象如果我在一個非西浦寧諾的學校我有機會享受到這種生活並且拿到當初無法想象的offer,我感謝我的母校,銘記她給我帶來的自信與改變,同時也深知她的不足。

    當代社會有兩個共識,一個是存在即是合理,另一個是等價交換。西交利物浦怎麼樣?我想這就是我的回答,看你想要什麼。

    寧諾,西浦,存在即是合理的。我們周圍的同學有比一本線高100多分的(雖然這大多數發生在寧夏新疆,也就是同一套考題雖說比一本線高100但也和河南山西等等地方的一本線相差不過十幾二十),但是絕大多數,六成七成都是985沒衝上,去個211心有不甘的那種。高中沒有準備出國,也不是甩手就能拿出英美留學鉅款的家庭。從學校從教授的角度會有更高屋建瓴的規劃與理想,而從考生或者說考生家長的角度,寧諾西浦就是填補這樣的空白。

    等價交換,就是我們用六萬,六萬六,八萬,八萬八的學費來抹平我們與985的差價,同時獲得些新的資源——譬如四年下來不用太發愁的英語(很少很少聽說過西浦的本科畢業生上英國的碩士還需要讀語言班的),譬如每年都會造好的一座新教學樓,譬如幾乎每年都會稍有變化的教學模式,譬如最近距離的接觸最前沿最新的課題(因為我們人少,師生比決定了老師會更多的顧及每一個人),譬如相當奢侈的生活條件。但是同時,我們中的很多人懷著小白鼠的心態來到這所建校十年的大學裡,進行一場關於自己未來的豪賭——因為我們沒有多屆畢業學長,我們沒有業界口碑,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的路或者說每年學長的經驗都在變,對於西浦人,未來只能自己一步一步走,沒誰的經驗值得特別參考。

    想來西浦,不是撿漏,而是藍籌。她的優缺點十年了在知乎在論壇如此發達的今天大家心知肚明,這篇帖子也不會有什麼新的東西,我只是想說,看您如何取捨。

    我的大學生涯是一個人人網極度極度發達的年代,我曾經每個學期寫篇《one semester,我的西交利物浦》這樣的東西,最多時大概四五千瀏覽量,而現如今回頭看看知乎上的帖子,如今學弟學妹們寫的東西和當年的我如出一轍,看來,這所大學真的每年都改變了我們很多。我對西浦的心態就是大一,什麼都好。大二,問題多多。大三,艾瑪我當時為什麼不出國!大四,謝謝母校。我是西浦的受益者,因為她的自由,她的資源,她的初創。

    西浦的自由,就是沒有查寢,沒有簽到,沒有馬哲課,如果不喜歡宿舍或者想一個人靜一靜,你可以自己搬出去。蘇州有對於生活來說你能想到的幾乎一切。我和我的上海同學同時從外灘出發,我地鐵倒高鐵倒公交回了宿舍了,他的公交還堵在中環上沒到家。我大四時想著馬上到英國了嘗試嘗試自己做飯能不能養活自己,於是海德租了套房子買了個電磁爐,好像一個月1500塊錢?也是個相當合理的價格。有時同學一塊兒在宿舍玩兒,我們不用擔心11點斷電斷網,愛幾點睡幾點睡只要別鬧騰到隔壁。可能大一大二還刷刷夜看看早晨四五點的天,後來你自己也會覺得,挨,對身體不好,還是算了吧,於是畢業時很多人養成了每晚長跑的習慣。沒有必須的自習與考四級,很多小夥伴下課了就健身房走起,我自個兒也是跟著小夥伴們一群一夥兒練著,順帶腳兒就在蘇州跑了四年半程馬拉松。放了假回了家,說是有人看著生活規律,反倒懶得動彈了呢。

    她的資源,就是沒有碩士博士這個中間階級,教授導師直接跟本科生對話,對於大三大四的學生,這實在是一個榮耀的資源。尤其是到了英國這種成立百年,規章制度全部有條有理一絲不苟的大學以後,更加明白這種資源的意義。我們專業幾乎每個老師的課題都沒什麼共同點,於是有條件的一人一間大實驗室。而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學,又沒有國家承認的碩士點博士點(好像只能頒利物浦文憑而不像本科似的有很標準的一本大學文憑),一個教授手下可能至多也就兩三個博士,於是,大三暑假(有些大神甚至大二就開始)老師就允許本科生進研究實驗室幹活兒,我自己能本科畢業申請到PhD,無外乎我的簡歷裡寫著我用過XXX,XX,XXXX儀器一年多時間,您不必專門培訓我了。或許其他大學也有這種本科生機會吧,但是對於西浦尤其是西浦4年制的學生(至少我們專業),這種機會幾乎是來者不拒,暑假裡不回家開懷在實驗室吹免費空調的能佔一多半兒吧。

    她的初創,就是沒有“先例”與規章,一切因人而異。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看到底下帖子裡被學弟們吐槽的“學生選修課”,很不幸,我也曾經畢業時開過一個學期選修課,臨申請於是忙的要死,水水開過。在我眼裡,這選修課更多的是鍛鍊“老師”的。在最後一堂,我說,“感謝這麼多同學聽我嘮叨了一個學期的不殺之恩,我請大家吃火鍋。”把宿舍電磁爐搬到教室裡美美的請十幾個人吃了一頓,然後po到朋友圈裡,我同學回覆我說,“這要在我們學校就是教學事故!”而在西浦,居然還寫進新聞稿裡,因為寫新聞稿的老師感覺和我們也差不多年紀,她能懂我。我們不是沒有規矩,而是由我們自己搭建規矩,一種初創的2010s的規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的奉獻誰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