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蝴蝶叔9K8X

    不一樣。諸葛亮對於蜀國的貢獻不是在軍事方面,而是在內政外交和後勤。諸葛亮提出東結孫權,北距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蜀國立國之初,各種關係複雜交錯,是一諸葛亮為代步表的一干人等巧妙平衡,穩定了局勢。諸葛亮勸課農桑,且 事必親躬,確實很厲害,很有治國的才能。但是看看他在軍事方便的成就,六出祁山,無一例外的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六出祁山背後的政治眼光就是很令人佩服的,即,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深知,一旦停止北伐,蜀國作為大漢的正統也就失去了意義,蜀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三國時期,可謂是人才輩出。而其中的佼佼者,當屬諸葛亮,幾乎無人與其爭鋒。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完全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文韜武略兼具,同時還擁有不凡的智慧與氣度。縱然如此,諸葛亮也有著自己的性格缺陷,甚至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歷史悲劇。由此,我們就不得不思考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諸葛亮真的這麼令人折服無人出其左右,那麼在他的輔佐下,為什麼蜀國反而是三國中最先被滅絕的一個呢?

    1.諸葛亮目光短淺,治國缺乏長遠規劃

    雖然《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賞罰分明,但在《三國志》的記載中他卻是一個奉行人治的方式,法正睚眥必報,作惡多端,諸葛亮卻因為他曾輔佐劉備就毫無處理措施,令人失望。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喜歡事事專權,他以一己之力想要處理所有事務,對官員沒有基本的信任和授權。他難道無人可用嗎?其實本來是有的,但是諸葛亮需要的只是不折不扣的執行,這就使得他的身邊根本無人可用。更可怕的是,在他不再參與政事的時候,蜀國沒有人或者組織能夠抗起治國的重任,而這是諸葛亮之前埋下的禍根!

    2.諸葛亮用人存在重大問題

    這點我們在第一點中就有所提及。諸葛亮需要的是絕對的執行,因此只要是和他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他會千方百計的打壓不許採用。第一次伐魏時,魏延提出了和諸葛亮完全不同的戰略,諸葛亮拒絕了他,但真的是因為這條計策不夠好嗎?事實上,魏延的戰術在後來都被司馬懿所認可了。而諸葛亮之所以拒絕了,其實說白了,就是魏延和他的意見不同,也太有自己的想法了,這樣使得諸葛亮在眾人面前很沒有面子。同時這也為楊儀和魏延日後的嫌隙買下了導火索。

    容納人才,應當是一個優秀管理者具備的基本素質。而諸葛亮連這點都無法做到,又何談令蜀國鼎盛繁榮呢?

    3.諸葛亮做事其實是帶著謹慎名頭的自負

    諸葛亮在第二次伐魏時,仍然保持著自己在政務上事必躬親的態度,這其實是輕敵的表現之一。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諸葛亮在出兵之前,居然沒有做任何偵查工作,就直接出兵了陳倉道!他事先不瞭解情況,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術,這比起他的對手司馬懿,簡直是差之甚遠了!事實也確實如此,諸葛亮屢屢敗於司馬懿之手,也只是覺得對手有謀略罷了。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去刻意地抹黑諸葛亮。由於《三國演義》中作者刻意透過貶低他人來凸顯諸葛亮,使得他已經被神化了、不真實了,而這和我們回顧歷史的初衷是相悖的。歷史無法改變,而以史為鑑,才是歷史的價值與歸宿所在。我們應當以更加客觀、理性、公正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不僅僅是對諸葛亮,這樣才能真正曉情理、明得失。

    很認真的說沒有啦,三國演義這部劇幾乎神話了諸葛亮,尤其在軍事方面。歷史上的諸葛亮主要為蜀漢政權管理內政,軍事方面諸葛亮最主要的功績是平定南方叛亂,至於電視劇中的草船借箭、空城計之類的都是杜撰的,歷史上並沒有。另外劉備平定西川帶領的軍師是龐統,而征伐漢中帶的是法正也不是電視劇裡演的都是諸葛亮運籌帷幄。至於六出祁山也是負多勝少,在對陣司馬懿和曹真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另外一點雖然諸葛亮對內政治理較好,但是也有個缺點就是事必躬親,當時的諸葛亮並不完全信任蜀中人才,和李嚴的矛盾可見一斑。事事親力親為雖然顯示了諸葛亮勤於政事的品德,但不能知人善任就是缺點了,主政期間並沒有為蜀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以至於諸葛亮去世後能接替其位者只有蔣琬費禕二人,後世常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言論可見蜀中人才匱乏至此。

    當然這些並不能否定諸葛亮的功績,在政治和外交方面諸葛亮絕對稱得上三國第一人,只是小說作者在其他方面神話了諸葛亮,另外諸葛亮對劉備對漢的忠誠絕對是那個年代忠義的楷模。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並不是演義的那樣我們要理性看待。

  • 2 # 李杜文

    諸葛亮確實很厲害,但是不是神也不是妖

    魯迅點評《三國演義》,說羅貫中筆下的(也就是電視上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尤其是赤壁之戰中,草船借箭(實際上是孫權)、借東風(子虛烏有)、舌戰群儒(魯肅的功勞),基本上不是子虛烏有,就是添油加醋,過於誇張化了。

    諸葛亮最厲害的,是他的大局觀

    早在諸葛亮第一次見劉備提出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野望,可以說非常有預見性: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種聯孫抗曹的大局觀,早在諸葛亮27歲初出茅廬的時候,就成型並具體化。雖然中間被呂蒙偷襲荊州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所打斷,但是隻要一有機會,諸葛亮一定主張與吳國修好。

    用他哥哥諸葛瑾的話來說就是: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

    比起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哪裡比得上整個漢室的大仇敵曹賊?荊州一州的得失,又哪裡比得上整個天下的得失?

    正是因為諸葛亮具有大局觀,所以他掌握蜀漢大權後,一心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北伐,去興復漢室。

    諸葛亮治國有方,鞏固了蜀漢政權

    劉備因為夷陵之戰一敗塗地,掏空了蜀漢多年的人力和物力儲備。諸葛亮接手後,對內平定南蠻,對外與吳修好。

    同時,諸葛亮賞罰分明,依法治國,最後老百姓人人奮求上進,道不拾遺,民風淳厚。這是《三國志》作者,良史陳壽自己說的: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要知道蜀漢是外來政權,外來政權遭遇重大變故後,在諸葛亮手裡大概只用了不到4年時間(從公元223年劉備病故到227年第一次北伐),儼然把蜀漢治理成了桃花源,這水平真可以媲美管仲了。

    所以諸葛亮肯定沒有電視上那麼厲害,但是有以上這麼厲害,已經很厲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壓力太大了!忽然覺得不知道為什麼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