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12138302805

    大家應該都學過負荊請罪將相和的故事。

    但真讀了《史記》,我沒法不想多一點。

    《趙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嫌棄的廉頗的一生》。

    一般說廉頗藺相如故事,都是藺相如視角:

    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國,完璧歸趙,回來封了上大夫。

    藺相如跟趙王去了澠池之會,沒丟臉,回來封了上卿,位置比廉頗高。

    於是廉頗不爽了。於是藺相如顧全大局躲著他。於是廉頗知道了,負荊請罪,將相和。

    這故事眾所周知,是用來告訴大家該顧全大局的。

    問題是:如果換廉頗視角,看看他多苦命?

    先是軍功無數,卻被藺相如壓倒。

    後來趙括的爸爸趙奢因為閼與一戰,擊破秦國胡傷,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齊平。

    後來長平之戰,廉頗出戰;中途被趙王換了,趙括頂上去,結果眾所周知。

    到燕國慄腹乘虛來打趙國,廉頗把燕國硬生生打回去了。又救了趙國。

    趙悼襄王一上來,就要收廉頗軍權讓樂乘替他,廉頗氣死了,打了樂乘,去了魏國。

    到趙國把自己人都坑死了,沒人用了,再考慮廉頗。

    就出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

    廉頗一生,大致歸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

    誰立了功勞,都能齊平廉頗;就連無寸功在身的趙括,都能代替廉頗。

    到生死之際,還是要廉頗救場。救完場,又扔了。

    真他媽扯。

    可是換個角度看,廉頗有點在趙國的夾縫中,被命運擺佈的意思。

    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振興趙國。後來自己內亂被兒子逼死了。當時王與公子們的宰相用事,是肥義、田不禮、李兌這些人。

    趙惠文王並沒親自逼死爸爸,但說是借公子成的手逼殺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也不怪他:畢竟是他爸爸先企圖動手的。

    趙惠文王到他兒子趙孝成王之後四十八年,趙國的相國基本是他兄弟平原君趙勝。且在趙惠文王期間,平原君沒什麼大動作。

    趙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齊國。從趙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打齊國取陽晉,為上卿。

    但從那開始,趙國開始換思路了。因為燕國齊國都派人跟他們談,從此他們開始搞魏國。

    而秦國又惱恨趙國不打齊國,所以來跟趙國搞。

    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將軍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著的。

    趙惠文王二十年,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趙王本來不肯去,廉頗藺相如勸他去。

    當時廉頗留守鎮國,還對趙惠文王說“三十天不回來,我們就立太子為王。”

    惠文王聽了這主意,是覺得安心,還是堵心呢?不知道。

    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裡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此後,藺相如和趙奢都上位了。廉頗原地踏步。

    藺相如是趙王寵臣繆賢的舍人。

    趙奢是平原君趙勝的人。

    倆人都是:出身不算高,但是有背景。

    論戰功,他倆其實都高不過廉頗;尤其是藺相如,雖然表現精彩,畢竟只是外交的功勞。所以廉頗心理不平衡,也容易理解。

    反正從結果看:廉頗之前在齊魏那裡取得一定戰果,而在澠池會之後,就被藺相如和趙奢趕上了。

    長平之戰,眾所周知,是趙孝成王想要上黨。平原君勸他要的。至於秦國來打?廉頗去擋唄。

    耗久了,秦國用反間計了,撤換廉頗,趙括上位。

    剛才說了:趙奢是平原君手下出身。趙括是他兒子。

    如果趙括這一仗贏了,最大的受益者?平原君。“我勸王收上黨,我推的人還把秦國打回去了。”

    當然,趙括一輸,趙國塗炭,平原君只好帶毛遂去求救兵,解邯鄲之圍。

    自己闖的禍,自己想辦法解吧。

    五年後,燕國乘勢來打了,又是廉頗救場。這次他功高權重,終於封了信平君,當了假相國。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距離他取陽晉拜上卿,已經過去了三十二年。

    但也沒好幾年。

    趙孝成王一死,趙國世子春平君被扣留在秦,趙偃乘機稱王,就是悼襄王了。稱王之後,立刻收出徵在外的廉頗之兵權,讓樂乘代替廉頗。

    廉頗終於暴怒,打走了樂乘,自己去了大梁。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我的一點猜測。

    趙惠文王自己經歷過跟老爹的沙丘之亂,對軍功卓著的將軍天然不爽。

    澠池會廉頗鎮國這事,有沒有給他心理陰影?不知道。

    事實是惠文王用兄弟為相,等廉頗立功後,又不時勾引田單們過來,還讓藺相如和趙奢這兩個自己人位平廉頗。

    平原君在長平之戰前後,表現得像個投機分子:攛掇趙孝成王吃下上黨。之後趙孝成王讓趙奢的兒子趙括代替廉頗去立功。這兩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會受益——結果玩砸了。

    到最後需要收拾爛攤子了,就廉頗去搞定了燕國。

    但等悼襄王明顯不太靠譜地得到趙王之位後,立刻就要撤換廉頗,終於把他趕走了。

    從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下來的許多出奇勾當——擢相如、用趙奢、換趙括、換樂乘。有些操作很好,有些操作很神經。

    但如果將背後的動機理解為:“之前趙國被沙丘之亂搞怕了,就是怕廉頗功高震主,所以從趙惠文王十六年開始,就老是有意無意地壓一壓廉頗,讓平原君和趙王自己的人上位”……

    是不是許多事就,忽然解釋得通了?

    順便,這事在戰國不新鮮。

    秦之白起被范雎坑死。齊之田忌被鄒忌趕走。趙之李牧將來要被郭開搞死。吳起逃到楚國還是要被射死。王翦得不停裝孫子顯得貪財,才得保首領。

    廉頗一輩子的經歷,按照這個邏輯考量,其實也,嗯。

    所以回到當初。

    他負荊請罪那一下,真的只是跟藺相如和解?還是順便跟趙王服軟?“您提拔的人沒錯,我服氣”?不知道。

    ——總之,越想越覺得,唉。真沒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加利亞人是匈奴人還是斯拉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