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44090811503

    樓主的情況很普遍常見,高音上不去,努力撐喉就會導致嗓子痛的情況,平時可以多選擇適合自己音域的歌曲,或起調不要太高,練習高音需要長期的堅持,且需要正確指導,這裡給樓主一份開喉的教程,儘量在唱歌前開一下喉:

    喉嚨本是指舌下喉上這個區域,但在實際歌唱的訓練中,開啟喉嚨的意義已延伸到擴張可調節的共鳴器官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使喉咽鼻整個咽腔部分形成一個適合於擴大美化聲音需要的通道。

    開啟喉嚨既能擴大基音又能美化聲音。開啟喉嚨是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氣和最節省的呼吸獲得流暢自如優美聲音的重要技巧。

    喉是由軟骨作支架的,上有會厭軟骨,中有甲狀軟骨,下有環狀軟骨。甲狀軟骨是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塊,通常稱甲狀軟骨為喉結。

    男性的喉結較為突出明顯,人的聲帶就是生長在甲狀軟骨之中,也就是喉結內。從喉的構成我們可以看到喉部大都是軟骨組成。雖然我們開啟喉嚨時有向四周擴張的力量,但實際上這種向四周擴張的力量很小。

    所謂開啟喉嚨,更確切地說是使甲狀軟骨喉結向下移,鼻咽腔向上拎,拉長喉口鼻咽腔使之與聲帶配合,使喉口鼻咽腔形成發音管。其作用是把聲帶發出的基音加以擴大,配合穩勁的氣流使聲音明亮傳遠。

    一、關於開啟喉嚨的認識誤區

    由於喉咽部有許多複雜的軟骨與肌肉組織,看不見又不易由人隨意調節。因此許多歌者,甚至一些聲樂教師在開啟喉嚨的認識上產生了一些錯誤認識。

    1、第一個誤區:壓喉

    聲帶在甲狀軟骨喉結內,開啟喉嚨最重要的外觀標誌是喉結下移。不少歌者和聲樂教師為了開啟喉嚨錯誤地認為,只要喉結下移了,喉嚨就打開了。於是,由於不瞭解開啟喉嚨的原理和方法,而靠舌根壓喉以達到喉結下移的目的。結果喉嚨逼緊,頸部緊張,喉嚨沒開啟,聲音暗小澀出不來。

    開啟喉嚨的重要標誌不應是看喉結是否下移,而應該用聽去感覺舌骨與甲狀軟骨是分開還是重疊,只要舌骨與甲骨分開即為開啟喉嚨,而這分開是靠強大的吸氣的力量。強大的吸氣力量使喉嚨向下,要有向下的意識,而不能用其它機械的方法,更不應將甲狀軟骨機械的固定在一個低位置上。

    教師用聽去判斷,歌者本人用感覺去體會開啟的聲音,開啟的感覺應該是舒展、舒暢、不擠卡的,而不僅僅用眼睛去判斷。在甲狀軟骨與舌骨吸開的基礎上,咽管拉長喉嚨開啟具有伸縮性,這種伸縮性也就是咽管的長度是由生理結構及音高音色決定的。

    一般來說,中音低音聲部由於聲帶長而需要與之相配的咽管相應增長,於是喉位低。而高音聲部由於聲帶短需要與之相配的咽管相應短,喉位相對於中音低音略高。

    德米特列耶夫曾強調指出:不能用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歌唱中的喉頭位置,沒有一種喉頭位置是可以不加分析地用之於所有的學生的,任何一種喉頭位置一旦成為教條,必然會給很多學生帶來危害。

    著名的女歌唱家庫克琳娜是屬於低喉位的,她說喉頭在歌唱時的正常位置就是自然的放下,不要強力地壓下或抬高,只要有支援地把氣吸得深穩就可以,保持自然的放下,不施加任何力量略帶上下輕微地抖動。

    2、第二個誤區:撐喉

    由於對開啟一詞的誤解,或是由於不瞭解發聲的原理,許多歌者和聲樂教師一提開啟就連聲門也打開了,聲門開啟失去了聲帶靠攏振動發聲的基礎,聲音漏氣、空洞、搖晃,沒有色彩、沒有穿透力,有些教師不瞭解這是違背科學的錯誤發聲。反而還誤認為這是氣息裹著聲音,給學生建立錯誤的聲音概念。

    這種聲音位置低、耗能大對聲帶構成的負荷大其負面影響一時還不太明顯。但它對聲帶潛在的破壞是難以估量的,久而久之會造成發聲器官的病變,開啟喉嚨獲得豐富優美圓潤的聲音是要以聲門靠攏振動為前提的,沒有聲帶靠攏振動發出的基音開啟喉嚨也就失去了意義。

    3、第三個誤區:聲音落在喉腔內重喉音

    開啟喉嚨是為了使喉外肌松馳,不干擾聲帶正常的振動,建立咽管聲音通道,使之與聲帶配合擴大美化基音,使聲音傳遠。

    許多歌者為了保持錯誤的開啟,喉肌用力二腹肌僵硬喉內肌不能獨立工作,致使聲音在喉嚨裡響,這種聲音笨重、做作,歌者自己聽著大,近處聽著聲音炸,卻不能傳遠,聲音沒有彈性,沒有伸縮性,只能大不能小,聲音線條不清晰明瞭,音色渾濁。

    上述三個認識誤區是目前歌唱界存在的較為普遍的問題嚴重,影響到歌唱者的進步。

    二、正確開啟喉嚨的技巧與方法

    如何掌握開啟喉嚨的技術,本人在多年的藝術實踐與教學中得出:

    是要了解開啟喉嚨的生理肌能。有科學的理論基礎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歌唱與教學不盲目;是要有正確的開啟聲音的概念。有一副敏銳的判斷辨別聲音的耳朵;是要有好的豐富的開啟喉嚨的訓練方法和手段。

    筆者曾隨某知名老師學習過聲樂,深深地感覺到建立吸氣狀態的發聲機制是開啟喉嚨的關鍵。此方法原理簡單、手段巧妙、效果明顯。即在吸氣的姿勢和狀態下發聲:

    1、建立吸氣狀態的發聲機制是開啟喉嚨的關鍵

    (1)吸氣發聲使會厭豎起,自動自如建立聲音通道。會厭位於舌根和喉頭之間,它是喉頭的大門,對聲門起保護作用。當我們在吞嚥時喉頭上提,會厭向下,蓋住喉頭,使吞嚥的食物或飲料經過會厭進入食道,而不致落入氣管使發聲器官受到危害乃至生命危險。

    而當我們歌唱時,會厭如仍像吞嚥時蓋住喉頭,那麼由聲帶振動而發出的微弱的基音就得不到擴大與美化,就好像人捂著嘴巴在說話一樣,聲音小悶。因此,歌唱時我們要讓會厭豎起來,讓喉嚨開啟,使聲帶發出的基音經過得到擴大與美化。

    那麼,會厭堅起來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吸氣,吸氣時會厭自然豎起,咽腔隨之開啟、內繃,形成聲音的通道。

    (2)吸氣發聲解決了喉嚨開啟與聲帶關閉的矛盾。喉嚨開啟與聲帶關閉是聲樂技巧的難點,許多歌者吸氣時可以放鬆、開啟喉嚨,而發聲時卻又緊張上提,吸氣發聲使喉外肌松馳,同時由於強大氣流的經過,利用貝諾利氏原理使聲帶被動擋氣,聲帶呈邊緣振動。始終吸著唱,這樣就毫不費力解決了喉嚨開啟聲帶關閉的矛盾。

    2、吸氣發聲需要掌握的技巧

    收收小腹。腹部肌肉緊張內收,使腹肌與橫隔肌形成對抗,產生強勁的歌唱需要的氣息。站胸骨。站定胸即不挺也不塌,胸肌更不能僵持,兩肋自然外擴,使橫隔肌展平下移,以達到與小腹對抗的力。胸部站定、始終保持兩肋外擴是保持氣息對抗的關鍵。松與兩肋外擴相配合喉嚨向下向後鬆開。拎舌根。放鬆舌平面,與口蓋的距離適當拉開,鼻咽腔向上拎,使聲音從舌平面往後腦拎,靠吸氣狀態的力量順勢把聲音拎上去,始終拎著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