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三家店

    孟子說,我善養浩然正氣,並說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直養而無害。那麼說具體點,浩然正氣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忠孝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只要達到任何一個道德標準,就可以做到德潤身。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還是英雄豪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道德價值觀的代表。一個人只要養成忠孝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即使邪異鬼物,也會敬重他,護佑他。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了這麼一個故事,非常有意思。

    滄州有一個叫劉世玉的孝廉,他家的書房被一隻狐怪所佔據。

    在這裡說點題外話,在我們河北民間,狐並不是狐狸。狐的樣子雪白,紅眼睛,跟小白兔相似,晚上出來時渾身亮堂堂。狐經常住在人家,並且不能驅趕,亂敢家人會受傷害。母親在世時聽她講,她小時候,我們村子裡就有一隻狐,許多人都見過。我母親有次半夜走路,就看到過這隻狐在穀穗上面奔跑,像白明燈樣,速度飛快。

    再回到紀曉嵐的故事上來。住在劉孝蓮家裡的這隻狐,白天能夠跟人說話,有時候還用瓦塊石子兒擊打人,就是看不到它的身影。

    當時的知州名字叫董思任,官聲不錯,聽到這件事情,就自告奮勇去驅狐趕鬼。

    在劉孝廉書房,董思任義正詞嚴地跟狐講妖和人路途不同,應該互不妨害。正說到興奮處,忽然有人在房簷大聲打斷他,“您做官能做到清廉愛民,我不敢用石塊擊打你。但您愛民是為了獲取好名聲,清廉是怕以後招禍患,品德不見得多高尚,所以我也用不著躲著您。不用多說了,你趕緊走吧,德不佩位,多言只能招辱。”

    董思任羞愧難當,非常狼狽地回去了,併為此生了好長時間悶氣。

    劉孝廉家裡有一名僕婦,十分粗魯愚蠢,但奇怪的是,閤府上下,只有她不害怕躲避狐,狐也不用瓦塊擊打她。有人在跟狐聊天說話時,就問狐原因。狐說,“這名僕婦雖然地位下賤,但她是一名真正的孝婦。這樣的人,就連鬼神見了都要神情整肅,恭敬躲避,何況我這樣的異類呢?”

    聽狐這樣講,劉孝廉就讓這名僕婦居住到書房,狐也就從那天離開了。

    按照紀曉嵐的理解,這名孝婦在孝敬公婆時,自然也就養成了浩然正氣。

  • 2 # 天使投資Mr肖

    孟子的修養功夫

    孟子和孔子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孟子強調修養功夫,講求修心,而孔子更多地在傳授掃灑應對的日常。

    正因如此,後世一直把《孟子》作為“修身”的重要教材,要求學生誦讀,以培養完整人格。即便到近現代,這種傳統也還在延續。據記載,著名學者傅斯年就任臺灣大學校長後,就要求學生每日清晨集體誦讀《孟子》,新生入學後,必須讀《孟子》全書,以此來加強青年學子的修養。

    不動心、養浩然之氣

    孟子說自己過了四十歲後,就達到了“不動心”的境界,即使給他高官厚祿,也不會被輕易打動。

    孟子能夠做到不動心的原因是他善於“養浩然之氣”,這種氣質充塞身體的每一處,讓自己的精神進入自在、無愧、符合仁義道德的理想境界。

    “養氣”也就成了孟子的“心法”,為後世無數儒生所繼承和傳揚。

  • 3 # 鳶尾洲國學志

    (拙拙一答,恭聞指正)

    個人認為,“浩然之氣”是一種辯證的心態。而想要理解“浩然之氣”,我們首先要理解“知言”的概念和“善養”的方法。

    浩然之氣,載於《孟子•公孫丑•上》。今人所謂的“浩然正氣”,恰恰是以“浩然之氣”為原型的。原句是: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一、何謂“知言”?

    知言,即能夠分辨言論的是非。它既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能力,也是唯一一個決定著我們能否做到“善養浩然之氣”的前提因素。

    在孟子眼中,不是所有的高談闊論都是可取可用的。原文中的介紹非常明確,詖、淫、邪、遁,是四種“有毒”的言論。如果不加以辨別,於人於事都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唯有首先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才可能擁有浩然之氣,我們才可能做到“善養浩然之氣”。

    二、何謂“善養”?

    個人認為,想要做到善養浩然之氣,我們需要首先了解浩然之氣的三大特點。而浩然之氣的三大特點,則都是可以從原文中總結出來的。

    第一:浩然之氣,是一種高階的“氣”;

    第二:浩然之氣,形成於“義”;

    第三:浩然之氣,是會變“餒”的。

    (一)為什麼說“浩然之氣是一種高階的氣”呢?

    孟子談“氣”,源於其說到了“不動心”。關於如何做到不動心,孟子透過分析與對比睚眥必報的北宮黝和臨危不懼的孟施捨的“勇敢之舉”,最終向我們闡明瞭一個觀點:氣是一種心態,太剛太柔都不科學。

    然而,相比之下,柔者則往往更容易做到擁有浩然之氣。因為孟子透過分析與對比自己與告子的不同心態,又得到了一個結論:意志決定心態,心態決定行為。

    於是,孟子認為:守勇不如守約,守約不如守氣。正因為如此,“氣”就有了普通與高階之分。而高階的“氣”,恰恰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

    (二)為什麼說“浩然之氣形成於義”呢?

    孟子認為,凡是沒有搭配“義”的“氣”,都是無法升級為浩然之氣的。換言之,凡是浩然之氣,必然都是‘集義所生者’。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文中的“道”不是一個與義並列的獨立條件,而是義之根本。何謂義之根本?答:仁。

    因此,孟子才在下文中說,孔子之所以是真正的聖人,原因正在於“仁且智”。

    (三)為什麼說“浩然之氣是會變餒的”呢?

    其實,透過上述的兩個特點,我們就能夠得到一半答案了。

    首先,導致浩然之氣變餒的首要原因,就是“不義不道”。孟子的態度不難理解——浩然之氣是需要憑藉仁義之心而進行保養的,否則必然會“降級”。

    其次,“內心不滿足”是導致“氣餒”的第二個原因。如若不然,我們與那些專為一己私利而趨勢附炎的人之間還有什麼不同的區別呢?

    最後,由於內心不滿足,故而難免會出現揠苗助長的人。而揠苗助長,恰恰是導致氣餒的第三個原因。

    對此,孟子認為,對於來之不易的浩然之氣,我們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置之不理。唯有做到“不反動其心”,我們才能夠做到因勢取宜。否則——保養過度,氣餒!保養不足,氣餒!

    顯而易見,浩然之氣正是一種辯證的心態。不但要求我們能夠明辨是非,而且還引導我們讓優者恆優。同時也可以看出,今人所謂的浩然正氣,無疑低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頭魚有味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