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兵器研究所

    薩爾滸之戰後金軍以劣勢兵力,殲滅明軍四路大軍中的三路。坊間流傳的那句努爾哈赤的名言:“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似乎在說明明軍敗於分進合擊。

    其實,分進合擊是一種古代作戰常用的戰術。

    分進合擊戰術的優勢在於:一是能夠有效牽制敵方兵力,使對手應接不暇,這是分進合進戰術的核心和靈魂。二是能夠迷惑敵軍注意力,拉大敵方防守正面寬度,迫使敵方攤薄防守兵力,進而創造進攻機會。三是能夠增強己方兵力機動性,提高後勤保障的可靠性。四是各軍能夠互相兼顧,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危險。古代戰爭指揮通訊手段有限,長距離後勤補給效率低,單位地理區域的補給輸出也有一定限度的,故而組織大規模進攻時,古人往往習慣把大軍分開,以分擔指揮、後勤的壓力。

    但這種戰術也存在劣勢,一是指揮協同不方便,容易散而致亂,薩爾滸之戰明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諸路幾乎沒有協同。二是兵力分散,給對方提供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明軍第一路為主力部隊杜松軍。

    二月二十八日,杜松出於某些原因,違背了楊鎬的將令,一日內冒雪急行百餘里,僅僅用了一天時間便抵達渾河岸邊,比與楊鎬所定的日期竟然提前了三天。

    結果被後金軍圍攻,慘遭殲滅。

    第二路為走開原方向的馬林軍。

    率領弱兵的馬林倒沒有像杜松軍那樣貿然猛進,而是中規中矩的按照原計劃那樣出三岔口,於三月初一抵達薩爾滸山東北方向的尚間崖。

    接著被後金軍圍攻,明軍在一片混亂的廝殺中全軍覆沒,“死者漫山遍野”。

    前兩路明軍迅速相繼敗亡,劉綎所率領的第三路明軍卻姍姍來遲。

    當時,劉綎已孤軍深入三百里,可是他並不知道西線杜松、馬林兩軍已經全軍覆沒。於是遭遇合擊。

    總之,分進合擊這一戰術,是受限於古代指揮與後勤條件下的正常選擇。但是由於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通訊工具以及地形識別手段,所以分進合擊戰術的勝敗,往往決定於雙方統帥與前線指揮員的個人指揮和集體配合能力。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分進合擊戰術變得越來越有效。比如拿破崙時代的萊比錫會戰,反法聯軍藉助近代化的鐘表計時、地圖測繪和遠端通訊技術,打出了一場漂亮的分進合擊,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普通人困死天才”的絕佳戰例。說到底,分進合擊的關鍵要素在於,兵力分進,火力(殺傷手段)合擊!

    所以明軍戰敗的關鍵因素在於,分兵了,但沒有實現合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知道我神魂顛倒”是哪首歌的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