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昨日之世界
-
2 # 平凡2850
這個問題有些模糊,我想題主是不是想問:長孫無忌有沒有來機會發動政變,除掉武則天?
先說結論吧:沒有機會。也就是說長孫無忌沒有主觀意願,也沒有客觀條件去發動政變,除掉武則天。
無論從客觀條件,還是從主觀意願來看,長孫無忌都不存在除掉武則天的條件。
永徽六年“廢王立武”之爭,是反武力量和武氏力量對比發生逆轉的時間節點。從這時開始,王權開始一步步滑向武氏的懷抱,之後再沒有其他勢力可以對抗大權獨攬的武氏了。
一場成功的政變,我們在歷史上可以找到這樣幾個成功的範例:1、前公元210年的趙高李斯的沙丘之變。2、公元前180年周勃誅殺呂氏之變。3、公元六年前後王莽篡漢之變。4、公元220年曹氏篡漢之變。5、公元581年楊堅立隋代周之變。6、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7、公元705年張柬之逼宮武則天退位之變。8、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9、公元1399年前後,朱棣靖難之變。10、公元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發動的明英宗復辟事變。
縱觀所有成功的政變,我們可以看到,成功者一般需要具備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具備足夠的實力,包括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如果政治實力不足的條件下,至少要有充足的可以掌握的軍事實力;二是有發動政變的主觀的願望和一往無前的決心。沒有這兩個條件,政變是難以發生的,或者發動了政變,也是難以成功的。
首先,我們從客觀條件,來看長孫無忌是否具備發起一場政變的條件。
“廢王立武”之爭發生的時候,高宗在位第六年,也是太宗世民剛剛去世的第六年,唐朝經歷貞觀之治,政通人和,國家穩定,長孫無忌並不具備發動政變的政治環境。
再來看長孫無忌當時自身的政治地位。當時長孫無忌堅決推辭了高宗委任的知尚書省事,官居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主持朝政。根據唐朝的官制,太尉官居一品,是長孫無忌的本官,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一名號,代表皇帝讓長孫無忌以這一名號參與政事,也就是地位較高的宰相職務,在議政時的地位大致相當於中書、門下兩省的中書令和侍中。而在同時期,身為中書令的褚遂良,開府儀同三司的李勣,侍中,又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餘志寧等,都和長孫無忌同為顧命大臣,同具宰相身份,因此,長孫無忌的政治地位,也並不是特別突出的。
另外,軍事實力方面,在唐代,長孫無忌的本官“太尉”和秦時已經完全不同,是沒有什麼實權的。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官制上講,長孫無忌和軍事系統,並沒有直接的聯絡,早在太宗時期,長孫氏更多的是參與政治決策,而直接參與軍事指揮,其更多的工作場景,是作為一個政治幕僚,在軍隊系統影響有限,遠遠不如長期征戰在外的李勣。因此,長孫無忌不具備足夠的軍事實力。
其次,我們從主觀願望,來看長孫無忌是否會下決心發動一起政變。
為此,需要了解長孫無忌這個人的性格特徵。
《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評價: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
而總兵攻戰,非所長也。也就是說,長孫無忌啊,你帶兵打仗,是不行的。
善避嫌疑,應對敏速,求之古人,亦當無比。因為這是李世民當面說的,我覺得是給長孫無忌留面子了,背後的意思是:長孫無忌啊,你迴避矛盾的本領,掉書袋的本事,可真是天下無雙的。
這一評價,是在李世民要求長孫無忌等大臣向他提意見未果之後提出的。當時,長孫無忌給李世民的回答是這樣的:“陛下武功文德,跨絕古今,發號施令,事皆利物。《孝經》雲:‘將順其美。’臣順之 不暇,實不見陛下有所愆失。”夠狗腿了吧?這樣的表現,很無忌,很不魏徵。
《舊唐書》還記載:六年,帝將立昭儀武氏為皇后,無忌屢言不可,帝乃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 以悅其意。昭儀母楊氏復自詣無忌宅,屢加祈請。時禮部尚書許敬宗又屢申勸請, 無忌嘗厲色折之。帝后又召無忌、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褚遂良,謂曰:“武昭儀 有令德,朕欲立為皇后,卿等以為如何?”無忌曰:“自貞觀二十三年後,先朝付託遂良,望陛下問其可否。”長孫無忌收了錢,不辦事,還推給褚遂良。這樣的人,又哪裡會主動去發起一場政變呢?
更何況,當代的宮城由府兵把守,皇城安全由五路“元從禁軍”宿衛,這些父子兵都是太原起兵時期忠於唐室的軍人,連李世民當年都要策反禁衛總領常何才敢行動。和軍隊系統幾無交集的長孫無忌,又哪裡能在高宗在世的時候,發動一起足以傷及武則天的政變呢?
回覆列表
第一點要看長孫無忌在什麼時候發動政變。這是決定結局的關鍵點。
如果在高宗剛把武則天迎回後宮的時候他發動政變我覺得成功率應該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左右。為什麼這麼說,如果他單獨想除掉武則天,那時候高宗剛繼位,權利還不穩定,那時候還是關隴貴族主掌大權,在後宮武則天還是謹小慎微,處處討好王皇后,也沒有自己的勢力。所以說這時候要想除掉武則天絕對沒問題。
但是長孫無忌敗的原因就在於他瞧不起女人,認為武則天翻不了多大的風浪,也沒看出來武則天的野心。等到武則天先聯合王皇后除掉蕭淑妃的時候和最後把王皇后也除掉的時候,長孫無忌才感到危機。這時候當高宗提立武則天為後的時候長孫無忌等人竭力反對但還是彼此僵持,這才讓他感到悔之晚矣。
當武則天開始培養李義府等酷吏的時候,武則天和高宗聯手一步一步把關隴貴族的褚遂良等人悉數貶謫的時候,長孫無忌才感到後怕。此刻就算他想發動政變也是無濟於事,首先與他合謀的大臣就剩一些平庸之輩了,另外長孫無忌畢竟是高宗舅舅,這種謀反大罪他也承擔不起。
只能說冥冥中自有天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