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建安二十年七月,武帝克陽平關入南鄭後,彼時司馬懿和劉曄作為隨軍丞相主簿,均主張乘勝入蜀:
司馬懿認為劉備剛以詐虜劉璋得益州,蜀人未附,此機不可失。
劉曄認為曹操起兵至今威震天下、勢攝海外,若乘勢而進,蜀可傳檄而定,且認為劉備人傑也,若小緩之,必借諸葛亮明於治、關羽張飛勇冠三軍據險守要,若不乘勢取下必為後憂。武帝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資治通鑑》卷67漢獻帝建安二十年)
七日之後武帝復問劉曄:“今尚可擊否?”曄說:“今已小定,未可擊也!”(《三國志》卷14劉曄傳.傅子)
南朝裴松之認為:“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
【放棄的理由】曹操放棄入蜀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引用一下李白先生的詩句),況且此時曹軍連續作戰已經是疲憊之師;
二、後顧之憂過重,此時江東孫權、荊州關羽正虎視眈眈;若大兵入蜀,必然腹背受敵;
三、關中雖平羌人未附,關中地區還不能作為入蜀的後防基地,一旦後院起火曹軍連回頭路都沒法走;
四、曹操年事已高,中央權力仍舊不穩,中原士族歸漢之心仍舊不可小視,曹操需要集中更高的權力,成為事實上的主宰者。曹操迴歸後的行為驗證了這一條理由。
建安二十一年還鄴,三月親耕籍田,行天子之儀,五月進爵為魏王,先後賜死崔琰,把尚書僕射毛玠下獄,隨後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
那麼曹操入蜀能否成功呢?我們可以事後諸葛亮的設想一下曹操此時入蜀會不會佔領蜀地進而統一天下呢?我覺得從戰略上來講,這是可行的。因為三國時期戰爭頻仍,若說人心思漢不如說人心思安,人們希望過上安定的生活,軍閥們相互征伐導致人口流失,各個政權實力均是急速下降,這時曹操採取激進的戰略佔領蜀地不成問題,佔領長江上游之後荊州、揚州自然可以順流而下水陸並進劉備及孫吳政權早晚會被攻克。
從另一方面看來,中原士族對於曹家的不認可足以導致曹軍前方一路勝利,後院極易起火,所以曹操的做法不能說是錯誤的,另外曹操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君主,他的政治軍事能力和戰略眼光那也是頂級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難有人比他做的更好吧。
【得隴望蜀?】建安二十年七月,武帝克陽平關入南鄭後,彼時司馬懿和劉曄作為隨軍丞相主簿,均主張乘勝入蜀:
司馬懿認為劉備剛以詐虜劉璋得益州,蜀人未附,此機不可失。
劉曄認為曹操起兵至今威震天下、勢攝海外,若乘勢而進,蜀可傳檄而定,且認為劉備人傑也,若小緩之,必借諸葛亮明於治、關羽張飛勇冠三軍據險守要,若不乘勢取下必為後憂。武帝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資治通鑑》卷67漢獻帝建安二十年)
七日之後武帝復問劉曄:“今尚可擊否?”曄說:“今已小定,未可擊也!”(《三國志》卷14劉曄傳.傅子)
南朝裴松之認為:“魏武后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
【放棄的理由】曹操放棄入蜀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裡引用一下李白先生的詩句),況且此時曹軍連續作戰已經是疲憊之師;
二、後顧之憂過重,此時江東孫權、荊州關羽正虎視眈眈;若大兵入蜀,必然腹背受敵;
三、關中雖平羌人未附,關中地區還不能作為入蜀的後防基地,一旦後院起火曹軍連回頭路都沒法走;
四、曹操年事已高,中央權力仍舊不穩,中原士族歸漢之心仍舊不可小視,曹操需要集中更高的權力,成為事實上的主宰者。曹操迴歸後的行為驗證了這一條理由。
建安二十一年還鄴,三月親耕籍田,行天子之儀,五月進爵為魏王,先後賜死崔琰,把尚書僕射毛玠下獄,隨後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
那麼曹操入蜀能否成功呢?我們可以事後諸葛亮的設想一下曹操此時入蜀會不會佔領蜀地進而統一天下呢?我覺得從戰略上來講,這是可行的。因為三國時期戰爭頻仍,若說人心思漢不如說人心思安,人們希望過上安定的生活,軍閥們相互征伐導致人口流失,各個政權實力均是急速下降,這時曹操採取激進的戰略佔領蜀地不成問題,佔領長江上游之後荊州、揚州自然可以順流而下水陸並進劉備及孫吳政權早晚會被攻克。
從另一方面看來,中原士族對於曹家的不認可足以導致曹軍前方一路勝利,後院極易起火,所以曹操的做法不能說是錯誤的,另外曹操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君主,他的政治軍事能力和戰略眼光那也是頂級的,在當時的情況下也很難有人比他做的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