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甜膩膩的歌聲

    蒙古遊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縣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宏村現儲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餘幢。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輝相映,動靜相宜,處處是景,步步入畫。擁有絕妙田園風光的宏村被譽為“中國畫裡鄉村”。西遞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築風格的“三絕”(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土家吊腳樓: 建築技術美與藝術美結合的古樸典範。主要體現在實用性、地區性、技術性三個方面。從實用性來說,土家吊腳樓作為民族物質文化的標誌,不但充分滿足了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滿足了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從地區性來說,土家吊腳樓總是以它別緻、優美的形式和藝術特色點綴所在的自然環境美,不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透過互相映襯、烘托和照應,使整個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昇華;從技術性來說,土家吊腳樓博採中國木構建築井榦式、穿鬥式、抬梁式優點,具美觀、堅固、實用於一體,整個構架,均以榫穿卯相連,無釘無栓,並且從構思、設計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圖紙,其形式及數百根瓜柱樑枋的大小長短和開卯作榫的部位,以及複雜的力學估計等資料,皆胸有成竹,表現出土家匠師們精湛的建築技術和別具匠心的創作精神,實現了技術性能與審美效能的有效結合。正因如此,土家吊腳樓在中國建築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範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儲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援,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那些徽商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書法藝術與其他什麼藝術結合會更有味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