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亞教育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賺足了觀眾的各種情緒

    魔童哪吒一出世,今年的電影暑期檔就徹底被點燃了。

    7月26日,《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正式上映。

    截至目前,《哪吒》累計票房已經突破了16億,豆瓣評分高達8.7、淘票票評分9.6、貓眼評分9.7,是十餘年來中國產動畫電影的最高分。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哪吒》還在以驚人的速度在持續發酵,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10億,朋友圈更是引發了“全民自來水”的瘋狂安利和宣傳。目前許多平臺給出了20億的預測票房,更有人預言它將是2019年暑期檔最終的票房冠軍。中國產動畫電影,終於再次迎來了一部現象級作品。

    爆款《哪吒》的商業化成功之路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和最經典的大IP之一,哪吒的故事早就傳遍了五湖四海,在海內外有著重要的文化影響力以及最廣泛的受眾,這也為此次改編的《哪吒》奠定了強大的觀眾基礎。

    二,對觀眾的情緒把控恰到好處,煽情不瘟不火。小哪吒的悲劇出生、人們的成見導致的對他的歧視而讓哪吒眼淚委屈得不行,作為觀眾的你嗓子都堵住了,眼淚快要扛不住了。此時,電影畫風又突然一轉,插入一些明亮歡喜的情節,比如哪吒的師傅負責插科打諢,師徒之間始終打打鬧鬧。但這種搞笑又不是從頭到尾,否則就成了無腦輕喜劇。

    三,然而最終引爆這部影片的,不是那則我們熟知的神話傳說,而是被賦予了全新精神核心的新故事。《哪吒》歷經66版劇本修改,片中許多看似“顛覆”的設定都富含導演餃子的深意。

    四,人物個性豐滿,沒有平面化,而複雜的個性最終的轉化離不開後天的教育引導。哪吒和敖丙本是同根生——吸了宇宙正邪能量的混元珠,一個是魔丸轉世,一個是靈珠化身,一出生便命運不同。哪吒在世人的嘲諷誤解而又懼怕中受傷成長叛逆,但有一個溫暖的充滿正義的家庭。媽媽殷夫人是個事業型女人,但無條件的愛他,再忙也抽出時間陪他踢毽玩耍,甚至只要他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活到三年大劫那一天;父親李靖愛比較深沉,願意用自己的明日換取哪吒的命,但對他嚴格要求,為他請師傅進行教育改造。教育他只要相信自己就行,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命由我造,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正是良好的家庭氛圍,讓一個小魔王最終成長為一名受人尊重的小英雄。人之初,性本惡,習相近,教相長。教育的意義也就在如此。

    敖丙天性純良,但他揹負拯救、振興龍族之重任,為了龍族,他不惜水淹陳潭村,以整個陳塘村村民性命為代價。但最終,在和哪吒合體中,大錯沒有鑄下,也真正的成長為一名英雄。

    世界本無善惡,善惡在於人。人生本無定命,好壞由自己。

  • 2 # 解放電影院

    哪吒真是這個暑假最火的小孩!自7月26日上映以來,《哪吒——魔童降世》(以下簡稱《哪吒》)票房一路走高,成為暑期檔最大的黑馬。不但市場認可,動漫領域、文化領域的專家都表示出讚賞。各大媒體更是表現出罕見的熱情高度讚揚。就連國家級媒體也來站臺,人民日報評價《哪吒——魔童降世》:不是童話故事,它包羅著人生百態。

    這部影片能火不是因為中央媒體關注了,而是它值得中央媒體關注,《哪吒》中深刻的人性內涵是這部影片能火的原因。

    這裡我們就來嘗試分析三個《哪吒》中的幽深人性。

    第一,“不管魔丸還是靈珠,哪吒是我兒。”——李靖

    李靖的一句:“不管是魔丸還是靈珠,哪吒是我兒。”喚起了億萬中國父母的倫理情懷。親子倫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環節,儒家強調仁愛,但是仁愛也是有順序的,倫理序列為:至親、朋友、路人、鳥獸、草木、瓦石。父子關係是位於至親之列,甚至在封建社會的法律中也有“親隱”原則,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影片中李靖明白自己的孩子是魔丸降世,命裡在劫難逃,但是還是努力為他爭取生的機會,甚至不惜拿自己的性命作為交換。雖然身負捉妖重任,殷夫人還是抽空陪孩子踢毽子,即便受傷也努力堅持。哪吒做了很多危害鄉里的事,李靖總是盡力去化解哪吒與受害群眾之間的矛盾。抓住了鬧事的海夜叉,李靖夫婦第一個想到的是舉辦一個生辰宴,向百姓澄清哪吒的清白。在哪吒一方,最後的行為轉變也來源於李靖父愛的感召。哪吒與李靖、殷夫人的情感互動成為故事發展的底層動力。

    第二,“人心中的陳見是一座大山。”——申公豹

    在《哪吒》中有三個深受歧視之苦的人物,一個是受到社會歧視的哪吒;一個是深受階層歧視之苦的龍子;一個是受到師門歧視的豹子精——申公豹。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的有過受歧視的經歷,而這種經歷就像鉚釘一樣釘在人的意識深處。

    哪吒被社會認定是魔丸、妖怪,也就是註定了兩者之間無法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這裡涉及到一個社會心理學概念——從眾。所謂從眾指個人在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時,會不自覺的在知覺、判斷上與公共輿論趨同。群眾在得知總兵大人生了三太子,不約而同的結隊前往慶賀,當得知這個三太子是魔丸降世,不管這個魔丸是一個怎樣的人,採取了一致的抵制態度,這種社會帶來的偏見造成受歧視者的反彈,構成了哪吒性格、行為的心理邏輯。

    敖丙所受歧視與哪吒相似,社會輿論對龍族的社會階層定位,決定了當人們發現敖丙的龍族身份,就會忘記他做過的好事,跟他劃清界限,這種社會群體行為在歷史的很多社會運動中都表現無疑。

    申公豹受到的是種族歧視,亞文化群體在面對主流群體時很容易被邊緣化。正如現在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偏見。申公豹在師門內非常勤勉,卻沒有入選十二仙的機會,那個蠢笨的太乙只要完成很簡單的任務就可以當選,這種不公平直接造成了人物行為的反彈。

    在《哪吒》裡沒有壞人,即便是做了壞事,也是情有可原。這樣就避開了兒童式的非好即壞的兩極劃分,進入更深次的人性的展示。記得陳可辛導演在談他選劇本的標準時說過,他認為好的故事,衝突激烈,沒有壞人。《哪吒》故事即是符合這樣的標準。

    第三,“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哪吒

    命運的自主意識是現代社會成年人的共識。在唯物主義的認識中,世界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而改變的。這也是雞湯文作者們圍繞的主題之一。這句“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自帶了一個發展心理學的理論——自我辨識度。自我辨識度高的人對自己的能力、身份又公允的認識,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能夠很好的把握情感的尺度。現代社會的成年人都需要這樣的心理機制來應對成長中的困境。

    哪吒的這句話顯然是屬於現代人的,跟1959年《哪吒鬧海》中的那個“割肉還母,切骨還父”的哪吒在人性上要進步很多。

    黑格爾說過:真正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表現人和人類社會。電影是最適合造夢的藝術,人們喜歡一部電影,主要是因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哪吒》正是做到了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幫貧困戶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