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7387717188

    《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原為管風琴曲,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後由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編為管絃樂曲,並由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編為鋼琴曲。樂曲採用了d小調,4/4拍。由下行旋律組成的慢板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片段1);然後,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和絃,接著呈現出託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在託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片段2),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覆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最後,樂曲再現託卡塔部分,以氣勢雄偉的尾聲結束。這裡選用的是作品的管風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現代“情調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引用,使之廣為流傳。

    自從高中的一節音樂欣賞課之後,我就一直都很喜歡巴赫的音樂,如果一個接觸過古典主義音樂的人跟我說討厭巴赫我一定會跟他急.他的音樂平穩大氣,有種貴族氣息,那時候第一次聽到的是《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這首管風琴聖樂至今仍是我的最愛之一,每次欣賞我都會放下手裡的所有事情仔細聆聽..

    寒冬的夜晚,溫暖的琴聲,綿綿的迴響在房間裡,樂曲時而輕快明朗,如冬日的Sunny,又如春日的陣陣微風,使心漸漸平靜下來,不去想太多的其他,不去努力辨聽巴赫在試圖表明什麼,只是靜靜的聽,聽琴弓在弦上來回跳動,靜靜的想念點點滴滴 ...

    巴赫的音樂就是這樣神奇,居然讓人忘了思考,如海面一樣平靜,卻蘊含著無數驚濤,仿若從未表現出情感,卻原來所有情感早己表露了,他是如此藏而不露,不似一些印象派的全表現在外,我以前以為印象派的不好理解,而巴赫的音樂比印象派更要認真要花心思去聆聽,才能真正聽懂.

    另外還有《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十二平均律等也是我比較喜歡的,BACH的作品大多太有力度與深度,並不是靠旋律的優美見長,所以一些東西在某種程度上聽起來是枯燥,但是我就是非常喜歡他的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的那種完美均衡產生的和諧,聽著,使人平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太小了,100%聚酯纖維,怎樣讓它變大變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