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incent_陣雨

    斯大林格勒不僅是個城市更是個標誌,它以國家元首的名字命名,這在當時個人崇拜嚴重的蘇聯是個重要國家象徵,一旦被德軍攻下,整個國家的反抗意志和士氣就很可能崩潰!蘇聯就會滅亡。所以斯大林格勒的地位不亞於莫斯科。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克魯曉夫的話就能印證:This city is not Kursk... nor is it Kiev, nor Minsk. This city is Stalingrad. Stalingrad! This city bears the name of the boss. It"s more than a city, it"s a symbol. If the Germans capture this city, the entire country will collapse.

  • 2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死守斯大林格勒是由蘇德戰場的形勢變化造就的。1941年冬的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成功的守住了首都,並將德軍擊退了150至300公里,暫時解除了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但並沒有改變整個蘇德戰場的態勢,所以他只能被動防禦。

    日本偷襲珍珠港,德國對美宣戰後,希特勒迫於美國參戰帶來的壓力,迫切希望儘快結束東線作戰,然而莫斯科失敗後,德國已經沒有能力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選擇一點重點進攻。

    在初期進攻蘇聯的三個方向上,列寧格勒雖被圍,但沒有進展,莫斯科又被擊潰,只有南線基輔方向似乎有機會可尋。而在1942年五月到七月的春夏兩季戰鬥中,蘇聯的失敗給了德華人機會。

    一開始,斯大林就想在南線有所動作,尤其想奪回工業重鎮哈爾科夫,於是他不顧眾人的反對,把預備隊調往哈爾科夫一線,以求有所突破。開始的進攻很順利,但德軍馬上行動,很快就把蘇軍給包圓了。與此同時,德國將領曼施坦因天才般的指揮使得固守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中的10萬蘇軍投降,整個克里米亞半島失陷,這就使得東南戰場門洞大開,給希特勒看到了機會和希望,他果斷命令部隊向東南挺進,進佔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南方通向中央的重要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烏克蘭失守後,這裡就成為蘇聯的糧倉和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更關鍵的是,此地的南面就是蘇聯賴以生存的高加索油田,而這些資源也是希特勒垂涎已久的。所以從七月份開始,戰略態勢已經明朗,雙方都已經十分清楚,斯大林格勒必將有場大戰,而能否守住斯大林格勒將決定蘇聯的命運!

    蘇軍一方面派出軍隊層層阻擊,遲滯德軍的攻勢,一方面開始組織大量軍隊,準備隨時進行反攻。而此時,希特勒因為南線進展十分順利,認為蘇聯已經沒有力量固守,便抽調部隊南下去搶高加索的油田,造成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只剩下保盧斯指揮的第六集團軍27萬人,使得蘇軍有力量將其困在了斯大林格勒,而蘇聯在伏爾加河東岸得以從容組織大量反擊部隊。

    1942年11月17日,蘇聯百萬大軍發動反攻,因為為德軍進行側翼掩護的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部隊戰力水平低下,不久就被蘇軍全面擊潰,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被圍在了斯大林格勒。1943年2月,保盧斯率領第六集團軍投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告終。

  • 3 # 銀杉263

    很簡單,最重要的原因,看地圖,斯大林格勒扼守著高加索,高加索背後是巴庫油田,二戰後期德國由於缺油,許多軍事計劃和調遣無法實施,例如功虧一簣的安特衛普戰役,就是因為缺油,羅馬尼亞的油田供應不了德國龐大的戰爭機器。所以在全面佔領蘇聯失敗之後,希特勒只能集中力量,搶奪最重要也是最需要的的石油資源了。如果單單是政治因素,列寧格勒更重要。如果是軍事生產,戰爭中斯大林格勒的軍工企業破壞殆盡,生產能力基本勿略不記。如果你注意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國在高加索地區的軍事行動也立刻被迫結束了,就明白,一切都是為了高加索背後的巴庫油田。因為巴庫的年產量高達1000萬噸。雖然說的是德華人的戰役目的,但蘇聯人也一樣,當時蘇聯主要依靠巴庫油田,所以,德國有多想得到它,蘇聯就有多怕失去它。

  • 4 # 渝採風

    讓希特勒的言論“蘇聯就是一個在大門上踢一腳就會塌的破房子”成為笑話,並以此來證明納粹德國的軍隊不是不可戰勝的。

  • 5 # 雲與餘生

    1.斯大林格勒是莫斯科的門戶,

    2.蘇聯領袖是斯大林

    3.斯大林格勒南部是蘇聯糧倉烏克蘭

  • 6 # 麻煩請叫我達文西

    在蘇德戰爭中,可以說蘇聯軍隊在德國的戰爭機器的打擊下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蘇聯軍隊以人數上的優勢幾乎才可以和德國軍隊相抗衡,戰爭前期,德國軍隊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斯大林格勒,不知道大家看過一部二戰電影沒有,叫做《斯大林格勒》,可以看出這一場戰役可以說是打得非常的慘烈,影片中的場景可以說是觸動人的心靈!為什麼斯大林格勒蘇聯人會投入這麼大的代價呢。第一就是連連的戰敗,蘇聯急需一場帶動活人支援的勝利。第二,斯大林格勒作為蘇軍防禦的重要中心,如果斯大林格勒被攻陷以後,面對蘇聯一望無際的平原,蘇聯絕對可以說是更沒有什麼反抗的能力了,畢竟德國軍隊的高度機械化是蘇聯不能相比的!總之,紅場閱兵,軍隊經過閱兵後直接投入戰鬥,不得不說老毛子的這場戰鬥算的上是驚天動地的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直接就翻轉了戰局,最後德國戰敗!

  • 7 # B座603-YXQ

    斯大林格勒原本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希特勒原本速戰速決拿下這個蘇聯南方工業城與政治象徵性更強的城市,不料遇到了百折不撓的崔可夫,上百萬大軍死死的被黏在了斯大林格勒的廢墟上面,撤不甘心,攻早已強弩之末,守前途渺茫。那個被西方世界吹的牛逼哄哄的曼施坦因也不會給希特勒出主意從荒蕪遼闊的伏爾加河對岸出擊,打掉斯大林格勒河對岸的補給支援,最終解困斯大林格勒戰役僵局。

    1942年的蘇軍尚沒有建立野戰戰勝德軍“閃電戰”的信心,所以斯大林格勒外圍戰中蘇軍一敗塗地,直打得著名蘇軍悍將們失魂落魄,唯有崔可夫一人臨危受命信念堅定的拼死守衛斯大林格勒廢墟,死死黏住了德軍,為最後朱可夫指揮羅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的大軍反包圍殲滅了強弩之末的保盧斯攻擊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集團,取得了歷史轉折點性質的勝利。

    當保盧斯集團顯然斯大林格勒戰役泥潭的時候,曼施坦因進攻高加索油田的戰役也不順利。做為“戰略家”,曼施坦因應該知道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的後果,應該早早做出從伏爾加河對岸包抄斯大林格勒守衛蘇軍的計劃,而不是待朱可夫集中百萬大軍合圍了保盧斯以後再從高加索方向撤退連解救保盧斯,這也是納粹德軍高官戰略侷限性所致。

    實質上,如果曼施坦因指揮軍隊包抄斯大林格勒蘇軍後路,朱可夫就不得不提前發起旨在解困斯大林格勒的“圍魏救趙”的擊潰戰,德軍就像莫斯科城下的失敗一樣不會大傷元氣。

    歷史讓希特勒及一群豬一般的德軍將領追啃著自己的鼻子,成就了朱可夫、崔可夫一代蘇軍將領的英明及蘇軍官兵的英勇。

  • 8 # 戰略論

    無疑是蘇軍有一個更加龐大的計劃正在醞釀中,不僅關係到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得失,更重要的是這個計劃關係到蘇軍整個南翼防線安危!

    斯大林格勒的戰略意義我們不用再多加鏖述,我們來看下整個南翼的蘇德兩軍態勢。德軍的兵力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伸展,都因蘇軍的堅強抵抗而陷入停頓。而對於此時的德軍致命的威脅便是其西面數百英里的側翼,這裡由德軍的盟軍和一部分德軍共同防守,防線非常薄弱,德軍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一直在就這一危險同希特勒作激烈的爭辯,勸希特勒放棄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因為德軍已經沒有戰略預備隊來應對蘇軍可能發起的側翼包抄。

    希特勒不願意放棄近在眼前的戰果,他明白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所面臨的巨大危險,可是他決心豪賭一把,即期望在蘇軍未來得及發起反攻之前,拿下斯大林格勒。為此希特勒下了更大的賭注,那就是把西側掩護的德軍部隊源源不斷的投入斯大林格勒的進攻中,取而代之是德軍的盟軍(羅馬尼亞、義大利、匈牙利集團軍)來執行側翼掩護任務。

    對於南翼戰線的戰略態勢,蘇軍最高統帥部很容易發現德軍漫長的西面防線的弱點,德軍不可能在短時間湊齊足夠兵力和建立堅固工事來防禦如此長的側翼。為此蘇軍曾向這一側翼發起了試探性的進攻,他們輕而易舉的便突破羅馬尼亞軍隊的防線,判明執行側翼掩護是戰鬥力低下的德國盟軍部隊,而不是德軍。

    於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南翼反攻計劃也逐漸形成,那就是蘇軍利用斯大林格勒的堅強防禦來大量吸引德軍的主力的預備隊向這裡彙集,於此同時,強大的蘇軍主力將從德軍脆弱的西面發起決定性的反攻,力圖一舉包圍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徹底摧毀德軍的進攻。

    而為了完成這次反攻,蘇軍需要集結足夠強大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資,而爭取這一準備時間的任務則不可避免的交給了防守斯大林格勒的蘇軍。所以斯大林下令蘇軍必須死死守住斯大林格勒,保證反攻行動的成功實施。

    也就說蘇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企圖不是為了單純的守住斯大林格勒,而是要利用斯大林格勒來全殲這裡的德軍部隊。假使蘇軍只是為了單純的守住斯大林格勒地區,那麼它完全可以向這個城市及附近投入大量的兵力來逐出進攻的德軍,可事實上是斯大林始終不曾派給斯大林格勒強大的部隊,即使在最危機的時刻,斯大林也僅從反攻部隊裡抽調了2個師的兵力增援斯大林格勒。

    蘇軍並沒有不計一切代價的死守斯大林格勒,更確切的說話是蘇軍的最終目的是不計一切代價的集結強大的反攻兵力,力圖一舉包圍殲滅南翼德軍,不給其撤退的機會。所以死守斯大林格勒只是蘇軍南翼反攻計劃的一部分。

  • 9 # 十五歲學霸

    蘇聯不惜一切代價守斯大林格勒,美國不惜一切代價守瓜島,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守石牌,雙方都付出慘重代價,如果一旦失手軸心國就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 10 # 淮上秋陽

    蘇聯人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斯大林格勒,因為這座城市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它的得失關係著戰爭全域性的命運。為什麼這樣講呢?試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方面,從德國方面來看,一旦希特勒拿下了斯大林格勒,首先在軍事上可以立即扭轉因進攻莫斯科失敗帶來的被動局面,提升德軍士氣,重新贏回德國在其僕從國心目中的威望,同時德軍可以沿伏爾加河北上,西向迂迴莫斯科,東進與日本在西伯利亞會師,南下波斯灣,同日本在印度洋會合,然後回師進攻英、美,奪取軸心集團的勝利。其次,在經濟上,攻佔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奪取巴庫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炭和烏克蘭的小麥,尤其是奪取了巴庫油田,就可以大大緩解德國燃料補給的過度緊張局面。

    另一方面,從蘇聯方面來看,一旦丟失了斯大林格勒,必然會帶來一些列災難性後果:首先,在政治上,這座歷史名城的丟失必然會大大消蝕蘇聯軍民的抗戰意志,產生重大的國內國際政治影響。其次,在經濟上失去了南方的重要戰略資源,使其淪於敵手,資敵養戰,後患無窮。最後,在軍事上必然失去了莫斯科保衛戰勝利所形成的戰場主動局面,等於將莫斯科的東南大門向德軍開啟,德軍可以隨時從東南方向包圍和奪取莫斯科。

    因此,從以上兩個方面分析,蘇聯沒有退路,只有不惜一切代價死守。蘇聯軍民在最高統帥斯大林、最高副統帥朱可夫的指揮下,發動了氣吞山河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經過200個晝夜的激戰,消滅德軍66個師約150萬人,擊毀和繳獲德軍坦克及強擊大炮3500多輛,火炮和迫擊炮1200多門,飛機3000架。從此,蘇軍牢牢掌握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力量走向勝利奠定了基礎。

  • 11 # 寰球視野新觀

    蘇聯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斯大林格勒,一方面是因為斯大林格勒的戰略意義,甚至能夠決定戰爭走向,另一方面則是蘇聯想要用斯大林格勒栓住精銳的德軍。

    斯大林格勒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是蘇聯糧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產區。

    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時,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已經包圍了列寧格勒,但是由於蘇軍頑強抵抗,德軍久攻不下。

    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戰役慘敗,損失慘重後只能向後撤退,雖然仍然對莫斯科構成威脅,但是基本上不太可能重新發動進攻。

    德國的三大集團軍群只剩下南方集團軍群,如果攻下斯大林格勒,南方集團軍群可以切斷蘇聯南部與莫斯科的聯絡,還可以順伏爾加河北上,包抄莫斯科,再來一次莫斯科會戰。

    如果蘇聯守住斯大林格勒,就會迫使德軍與蘇聯進行沒有勝算的全面戰爭,德國遲早被蘇聯拖垮。

    蘇聯方面不斷在斯大林格勒進行拉鋸戰,德軍進不能攻下斯大林格勒,退又不能退,整個第六集團軍被蘇軍拖住,此時蘇聯方面開始部署軍隊準備反攻。

    德國的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33個師約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

    蘇聯方面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0個師16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00門、坦克約4000輛、飛機14540架,由遠端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

    蘇聯軍隊反攻德軍時,不斷進攻斯大林格勒外圍的德國盟友,主要是義大利等國軍隊,這些軍隊一觸即潰,導致斯大林格勒內的德國第六集團軍與外部的德軍分隔。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滅,整個戰役損失80多萬人,德國徹底失去了進攻的能力。

  • 12 # 不正經的軍棍

    軍事意義很重要和政治意義同樣巨大

    1942年6月,德軍大舉進攻斯大林格勒,其中包括德國第六集團軍、第四裝甲軍團,總兵力達到了25萬人,配備1200架飛機和700多輛坦克。

    戰役初期,德軍進展還是非常順利的,德軍突進了斯大林格勒市區,使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片廢墟。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可以說是在廢墟上進行的一場“廢墟保衛戰”。

    斯大林命令,絕不後退一步。

    斯大林格勒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個軍事重鎮,戰略意義大,而是,這個地方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希特勒已經把這場仗當做他和斯大林兩個人之間的戰鬥。所以,對希特勒來說,必須拿下斯大林格勒,而對手斯大林就必須守住斯大林格勒。

    軍事意義

    同時,斯大林格勒,對於蘇聯德國都是非常重要的。斯大林格勒就在伏爾加河流域上,這個地方的水域可以溝通達亞速海和黑海。如果斯大林格勒失守,蘇軍調動就會變得被動,他沒了這個中轉點。

    同時,斯大林格勒後面就是高加索,高加索背後就是巴庫油田。進攻這裡最主要目的就是奪取石油。德國的戰車,沒了油,就是一堆廢鐵。而羅馬尼亞的油田這個時候不夠用了,目標也只能是高加索的油田地區了。德國想得到它,而蘇聯也想守住它。

    多方面原因,軍事政治,一團問題,斯大林格勒也變成了一場決戰,豪賭。結局是,德軍1/4兵力折在了斯大林格勒。

  • 13 # 阿斗不傻

    斯大林格勒戰役,簡單一句話形容就是“一招錯,滿盤輸。”冬天是有影響,但和戰略失誤比起來,不算最重要。而蘇聯死守斯大林格勒不過是因為斯大林格勒太重要了。

    我們先看看斯大林格勒的地理位置還有重要性。

    斯大林格勒位於蘇聯的母親和伏爾加河下游,也是一個跨河而建的城市,跨河而建的城市,天然都是交通運輸樞紐,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蘇聯內河航運的主要幹線,伏爾加河最大的港口就在斯大林格勒,不僅如此,他還是蘇聯勾連南方鐵路交通的樞紐。

    水路還有陸路運輸的雙層樞紐就讓斯大林格勒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不僅如此,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德軍勢如破竹,已經戰略烏克蘭地區,戰略烏克蘭之後,斯大林格勒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那就是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整個歐洲地區,唯一一個還能連線起南方經濟區域的交通樞紐和咽喉要道。

    如果斯大林格勒也丟了,那麼等待蘇聯的命運只有滅亡,因為丟失斯大林格勒,蘇聯將會失去對抗德國的所以資本,著包括石油資源,糧食,還有工業基礎區域的連線。

    與其說蘇聯和德國是為了爭奪斯大林格勒發動的戰爭,不如說是爭奪資源而發起斯大林格勒戰役。

    也因此在戰鬥前,高傲的希特勒曾經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

    “如果我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由此可見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羅馬尼亞的油田支撐不了希特勒大軍的持續進攻,越來越大的石油消耗,讓德國吃不消,而攻下斯大林格勒,拿到石油生命線,德國才有進一步作戰進而全面勝利的可能。二方都處於如此狀況之下,斯大林格勒戰鬥的慘烈也就顯而易見了。

    迫不及待的希特勒,早在1942年夏天就讓德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爭奪斯大林格勒的戰鬥計劃,代號“藍色行動”。

    這裡說點題外話,德國二戰戰鬥行動代號都比較有意思全部用顏色做代號,比如閃擊波蘭叫做“白色計劃”閃擊法國叫做“黃色計劃”攻擊斯大林格勒叫做“藍色計劃”。顏色用完了,德國就戰敗了。。。

    按照計劃指示:在1942年7月,德軍一次性投入150萬兵力,開始圍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下了強制命令說,要德軍在7.25日完成對斯大林格勒的佔領。

    7月17日,德國第四裝甲叢集出擊,推進到頓河中游地區,於此同時保盧斯的德軍第六集團軍也推進到頓河區域,戰鬥進行的相當順利。

    誰知這時,希特勒開始出昏招,居然命令共同參與圍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四裝甲叢集南下攻擊高加索區域。

    也許在希特勒看來,斯大林格勒,只要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就可以完全佔領。

    也因此,希特勒為自己的高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敵人要害一直以來都是兵家法則,在決戰時刻分兵,真實嫌死的不夠快。

    雖然被分兵,但是德軍並沒有因為兵力不足而攻擊行動受阻,7.23日德軍攻勢進入高潮,進展之順利讓德軍也想不到,面對一望無際的東歐達草原,德軍裝甲部隊有先天優勢,這樣的情況讓希特勒再次得意忘形起來。

    希特勒居然又改變作戰計劃,再出昏招,看到蘇軍不斷撤退兵敗如山倒,這讓希特勒認為,我可以一次性吃掉二個戰略要地,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就這樣,德軍從開始集中兵力攻擊斯大林格勒,變成分兵攻擊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主攻斯大林格勒到最後兩頭主攻。

    分兵本是兵家大忌,兩頭都是主攻你讓部隊如何決斷?

    9月13日,德軍第六集團軍兵臨斯大林格勒城下,17萬人及500輛坦克開始想向斯大林格勒進軍,慘烈的巷戰開始,面對德軍的進攻,蘇聯第62集團軍也寸步不讓。

    戰鬥就此達到白熱化,德軍整個九月都在不斷衝鋒,從早到晚,永不間斷,而蘇軍也是一樣,抱著與城共存亡決心和德軍浴血戰鬥。斯大林格勒每一處建築都成了蘇軍碉堡,貼身肉搏,突然襲擊,德軍引以為傲的閃電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再也派不上用處,飛機大炮也因為建築過多成為擺設。蘇軍的頑強讓德軍陷入困勁,每天數千人的傷亡也讓德軍難以承受,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就這樣德軍的銳氣漸漸消失。

    而隨著銳氣消失一起到來的,還有蘇聯那特別計程車兵,冬將軍。

    嚴寒的冬季成為勝負的關鍵,時間來到11月,德軍開始一天天陷入困境,凍死凍傷情況不斷出現,從沒有想過戰鬥會持續如此之久的希特勒連過冬的被服都沒有準備。戰爭的形勢隨著天氣越來越冷,開始出現變化。

    蘇聯人的反擊開始了。

    1942年11月19日。蘇軍開始“天王星行動”他們組織110萬人並1300架飛機萬餘門火炮,奏響了勝利的序曲。

    反包圍戰打響,沒有兵力優勢的德軍,面對人海一樣的蘇聯軍隊陷入絕望。110萬人的蘇軍,將保盧斯軍團四面包圍。德軍在包圍圈中缺衣少食士氣也越來越低落,突圍的希望也漸漸渺茫,面對這樣的情況,保盧斯聯絡希特勒請求撤退,希特勒固執己見,強硬要求保盧斯軍團堅守徵地,絕不投降。

    絕望的保盧斯向希特勒發出最後一封急電“部隊將於24小時內最後崩潰。”

    見到這樣無奈的急電,希特勒依然不為所動,反而升保盧斯為元帥,並對所有將領全部升職,目的是讓他們拼死一站盡一個德國軍人的職責光榮殉國。

    面對升職令的保盧斯,徹底失去戰鬥意志,於是率領第六集團軍投降。

    就此,持續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德軍近十萬官兵投降,當他們穿著單薄的夏裝,從戰壕中走出來接受投降的時候

    會不會感到慶幸?

    或者說感到屈辱?

    這場戰鬥,原本不應該是這樣。

    集中兵力打下斯大林格勒,德軍何至於此?

    希特勒的連續胡亂命令讓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德軍。陷入困境。

    在被包圍之後,還不讓突圍,最後眼睜睜的看著大軍潰敗。

    不知道誰該後悔?

  • 14 # 戰壕

    斯大林格勒擁有巨大的工業價值,地理上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而且畢竟其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因此具有很大的象徵性,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對蘇德兩軍士氣有著巨大的作用。所以斯大林必須誓死守衛,而希特勒竭盡全力地想得到這個城市。

    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是蘇聯內河航線以及蘇聯南方的交通線路的核心,奪取這座城市對德軍後續的作戰也會有著巨大的幫助,而且德軍當時進攻高加索地區的作戰,也是需要奪取斯大林格勒作為支援的,不然即使攻下高加索地區也會形勢危急。

    同時,斯大林格勒也是一個工業城市,在蘇聯的工業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佔領這個城市能夠對蘇聯的軍工生產產生一定打擊。而且斯大林格勒畢竟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該城一旦丟失勢必會對蘇聯軍民計程車氣產生嚴重打擊。所以無論如何,希特勒都想攻下該城。

    而在1942年7月德軍攻下羅斯托夫後,希特勒就一方面是進攻高加索地區,另一方面就是派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同時。還將第4裝甲集團軍的第24裝甲軍等精銳部隊劃歸了第六集團軍,武器彈藥燃油等也是優先給第六集團軍補充,足以可見希特勒對此戰的重視程度。

  • 15 # 島主說事

    二戰時,蘇聯為何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斯大林格勒?實際上,這個問題在1940年蘇軍軍事演習總結上,斯大林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1940年下半年,蘇軍以德軍為假想敵搞了一次首長機關戰役演習,演習結果是朱可夫擔任進攻一方的獲勝。在總結會議上,朱可夫和一些高階將領們都認為,德軍如果進攻蘇聯,重點方向肯定是白俄羅斯,因為這個地區有利於裝甲機械化行軍。

    但是,擁有絕對權威的斯大林卻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德國如果進攻蘇聯,最主要的目的還是佔領南方烏克蘭地區的戰略資源,只有守住南線,德軍就失去了戰略支撐和補給保障。雖然當時蘇軍將領們並不認可,在戰爭打響後,白俄羅斯地區首當其衝被首先佔領,但不得不說,斯大林當初的估計還是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戰略眼光的。

    那麼,發生在1942年夏季作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為何要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它呢?這裡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了解。

    首先,基輔包圍戰已經失利,斯大林格勒如果再丟掉,蘇軍的戰略資源就沒有了著落。

    說到底,蘇德戰爭打到最後都是在打資源戰。對德軍來說,莫斯科戰役後轉變了打法,不再把列寧格勒和莫斯科作為主攻方向,卻把佔領南線資源作為重點,也是根據閃擊戰受到的挫折來調整的。而對蘇軍來說,1942年的春天,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異軍突起,在蘇軍南線楔下了一顆釘子,如果頓涅茨平原和兩河地區落入德軍手中,等於蘇軍失去了戰爭的緩衝和南線大片戰略資源基地,後果是嚴重的。

    況且,基輔包圍戰之後,蘇軍在南線遭受到重大損失,加上1941年5月12日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使蘇軍又遭重創,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軍佔領,蘇軍在南線的交通線就被完全切斷,莫斯科戰役帶來的有利局面就又回到了德軍手裡。

    其次,莫斯科戰役的勝利,使蘇軍有了打贏的底氣,同時也為斯大林格勒巷戰打下了基礎。

    與現代戰爭有區別,蘇德戰爭中,雙方的關注點仍然放在城市和交通線上,盤點蘇德戰爭幾場大的戰役,無一不是圍繞這個關鍵節點在做努力。雖然1941年下半年德軍閃擊蘇聯時,閃擊戰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歸根結底還是蘇軍沒有掌握應對德軍裝甲快速進攻的打法和有效措施,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卻讓蘇軍找到了法寶,就是不能與德軍硬碰硬,只能使用側翼迂迴的打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有人說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的勝利完全是斯大林下達了著名的第227號不準後退一步的作戰命令,實際上,在莫斯科戰役中,斯大林同樣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只不過蘇軍在執行中沒有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那樣堅決罷了。

    而分析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表現,卻完全是使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用持久戰和消耗戰拖垮了德軍的速戰論,不管是巷戰還是防禦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蘇軍都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說明蘇軍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不再懼怕閃擊戰的鉗形進攻了。

    第三,不惜一切代價守住,是蘇軍在下一盤更大的棋,德軍想打蘇軍一個措手不及,蘇軍同樣想把德軍拖在南線不能北上。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固守,真是為了守住一座城池嗎?當然不是。雖然斯大林格勒是南線重要交通樞紐,但相比整個東線戰場,仍然只是一個戰略支撐,丟掉可以再奪。但如果將它作為一個誘餌,吸引德軍的注意力,那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莫斯科戰役失利以後,德軍統帥部並沒想到會在斯大林格勒遭遇那樣大的損失,此時,德軍的想法卻是在勒熱夫繼續固守作伺機進攻莫斯科的佯攻。而在南線,主要把佔領高加索和頓涅茨盆地的戰略資源作重點。對德軍來說,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作用僅僅是牽制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就是佔領了斯大林格勒,既可以北上增援勒熱夫戰場,南下又可以增援高加索戰場,這是個一舉兩得的妙計,在實際指揮中,德軍還將第4裝甲集團軍派到了南線,說明德軍對斯大林格勒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而對蘇軍來講,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剛開始也沒體現出來,直到1942年6月份,斯大林、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在與莫德爾勒熱夫集團交戰時,發現德軍並沒有急於重新進攻莫斯科的企圖,這才著手調整防禦重點,從而把主要戰場擺在斯大林格勒,可以說,蘇軍稍稍晚一點醒悟,保盧斯就佔領了該城,這也是7月28日斯大林下達不準撤退一步命令的重要原因。

    那麼,蘇軍為什麼不在高加索重點阻擊德軍A集團軍群,而非要在斯大林格勒擺開戰場呢?這裡就與德軍的分散兵力有關。由於蘇軍初期在斯大林格勒的防禦並不充分,保盧斯的第6軍團進展就非常順利,客觀上造成了德軍粗心大意,將配屬給保盧斯的第4裝甲集團軍派到了高加索方向,這就為蘇軍展開圍殲保盧斯第6軍團創造了條件。

    而對蘇軍來說,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就可以保持中線與南線的聯絡問題,德軍組建頓河集團軍群阻止蘇軍切斷A、B兩個叢集之間的通道,蘇軍同樣也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如果德軍佔領了斯大林格勒,等於切斷了蘇軍中線與南線的聯絡,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從上面分析看出,斯大林格勒戰役並不在於能不能守得住該城,而在於它關係到整個東線戰場的生命通道問題,要不德軍為什麼要停止A集團軍群的進攻,也要增援B集團軍群呢?曼施坦因寧可放棄救援保盧斯也要堅守哈爾科夫城,原因也在於此。

  • 16 # 廖敏鑫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一一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它地處水\陸交通要道,當屬九曲通衢之地,如果這裡″壞死",那將引起各地大面積"癱瘓"。

    無論從政治\經濟.戰略哪方面看,斯大林格勒確實不一般。希特勒瞪著眼睛,要的就是這個不一般。斯大林咬緊牙關,為的也是這個不一般。

  • 17 # 曦陽初上

    因為那是蘇聯人精神的象徵

    一個人要是沒有了靈魂。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一個國家也是一樣

    像咱們的領袖毛主席,那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有他在,我們就有信念

  • 18 # Lhclearly

    蘇軍會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斯大林格勒,可以從蘇德兩方考慮。

    德軍方面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犯了分兵深入的大忌。在蘇德戰場的南線同時向高加索方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這就導致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初始德軍投入的兵力不足以完全佔據斯大林格勒。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為在戰役開始後不久德軍將蘇軍主力擠壓到了伏爾加河東岸,但是對於蘇軍僅存的渡口卻遲遲無法攻克。這就為蘇聯堅守斯大林格勒提供了基礎。

    蘇軍方面斯大林格勒在經濟意義上是莫斯科方面與南方的聯絡渠道,一旦丟失就無法藉助便利的河運輸送物資,極有可能會因此被德軍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軍事方面則是蘇聯本身在南線有大量的預備隊,存在打下去的基礎。其次,斯大林格勒也是蘇聯重要的軍火產地。再次,蘇軍由於莫斯科戰役積累的信心加上斯大林格勒地區早先修築的防禦工事有求戰的慾望。在政治上斯大林格勒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 19 # 探測衛星A

    原因有二個,一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區內的作戰能使德軍擅長的野戰失去用武之地,同時也使戰役程序(即時間)不完全由優勢方掌握,且使相對弱勢方的蘇軍獲得了十分滿意的人員裝備戰損比,這對於佔數量優勢的蘇軍極為有利。

    二是盡最大力量消耗第六集團軍的同時,拖住第六集團軍,使之無法增援其它重要地段,為隨後的包圍第六集團軍的的進攻創造最佳條件。

  • 20 # 遠東矢車菊

    因為斯大林格勒地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咽喉要道,該城以西,以南是糧食,煤炭及石油的主產區,還是伏爾加河內河航運和南方鐵路的重要樞紐,另外還是蘇聯舉足輕重的重工業中心,其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所生產的T一34坦克及裝甲車和重炮的數量,佔蘇軍總裝備量的相當份額,一旦德軍攻陷該城,蘇德兩國的戰爭潛力對比將發生質的變化。

    假如納粹德軍奪取這一戰略重鎮,則其A集團軍群可長驅直入高加索方向,一舉佔領蘇聯最重要的巴庫大油田,並透過伏爾加河及頓河流域將石油運往本土及其他戰區,即使蘇軍在敗退前徹底破壞之,也會對蘇軍戰力的發揮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當時英美對蘇軍援尚未大量到達,戰前疏散至遠東地區的軍工企業也並未正常投產,蘇聯衛國戰爭的前景並不明朗,事實上在蘇德戰爭的絕大多數戰役中,直到盟軍兵臨柏林城下,在兵力和火力上佔盡優勢的蘇軍,其傷亡也遠遠高於德軍。

    而對希特勒的B集團軍群來說,一旦奪取該市,並大量殲滅該區域內的蘇軍幾個方面軍的兵力,則不但可掩護一路向高加索大油田向心攻擊的A集團軍群側翼,更可以主力加強之,大機率能實現其戰略目的,當時德軍有1萬5千名石油工人隨軍南下,即使蘇軍破壞採油設施,以德國的工業技術水平,修復油田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納粹在整場戰爭中最大的戰略短板就是缺油,其供油渠道主要是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和本土的煤化油工程,為此希特勒的整個戰略佈局呈現出一種十分被動的局面,一旦德軍解決這一難題,則不但其三軍戰力如虎添翼,還有可能啟封法國駐泊於土倫,馬賽等港口的龐大艦隊,對盟軍在大西洋,北冰洋及地中海的制海權形成有力的挑戰,英美從冰島至摩爾曼斯克及阿爾漢格爾斯克的對蘇軍援海道將被切斷。

    另外假如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取勝,在高加索山脈以南的德國傳統盟友土耳其就會趁火打劫地加入軸心囯集團,就像義大利在西線戰役和不列顛空戰時期那樣,德軍A集團軍群會順勢南下,對伊朗和埃及境內的盟軍部隊產生嚴重威脅,甚至有可能奪取蘇伊士運河地區,一舉切斷英國的遠東航線,窒息英國的戰爭潛力,如此一來,一直在騎牆觀望的西班牙也會投入柏林的懷抱,協同德軍進攻英國的直布羅陀海軍基地,盟軍的整體戰略格局將急轉直下……!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敗不僅對蘇德兩囯,而且還對全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前途和命運有著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希特勒親口說過:“假如我得不到邁柯普和格羅玆尼的石油,就不得不終止這場戰爭!”

    為此蘇軍先後調集了創紀錄的三百萬大軍,三十萬節火車皮的物資補給投入了這場從42年7月份至43年2月份的血腥鏖戰中,以傷亡2百萬人的慘烈代價,徹底粉碎了希特勒的千秋夢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江湖之不良人》中哪個女的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