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未央樂

    一個人取得何等成就,才能鬧頂“成功人士”的桂冠戴戴,至今未見哪家權威機構頒佈一個明確的標準。不過,從近年的報刊上可以看出,凡被扣上這一桂冠,濃墨重彩、不惜篇幅地大肆宣傳的人,無非富商巨賈、企業老闆者流,這就給讀者一個印象:無論幹哪一行,只有發了大財,才有資格享此殊榮。而日積月累,這類報道漸漸使華人心中形成一根無形的標杆,即“發財等於成功”。 這一標杆的形成,表面看來,應該歸功於“主流”媒體。其實有其大背景在焉。發財等於成功,當然沒錯,想發財的人發了財,他成功了,自然就是成功人士。而用這一標杆來衡量,也的確英雄輩出,隊伍不斷壯大。但是,泱泱大國,成功的標準如此單一,也就難免導致多數華人以金錢多寡論英雄,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發財高”,人生在世,惟發財最有價值。而在其他行業幹出成就卻未發財的人,也就難以得到社會的尊重。我們的主流媒體,更是吝於將“成功人士”的桂冠戴在他們頭上。 自古以來,發財固然可以稱之為成功,但成功並非都等於發財。孔丘先生,中國之頭號聖人、“萬世師表”也。他開創的儒術,成為自漢以來歷代王朝思想正統、官方意識形態的體現。然而,他老人家在世時並不風光,在魯國做官時遭人排擠,被迫去國,其後一直東奔西走;途經宋國時,又被人追殺,“惶惶如喪家之犬”;到了陳國,又遭人圍攻,絕糧七日,險些餓死;周遊列國14年,得不到任用,一輩子與發財無緣。司馬遷,史聖也。他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用畢生精力撰寫了《史記》。這部輝煌的歷史鉅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而,他一生不但與發財無緣,而且遭受了殘酷的宮刑。李白,詩仙也。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其詩作光耀千秋。然而,他卻一生不得志,甚至在年近六旬時,因“附逆”而遭流放,生命的最後兩年,貧病交加,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與李白並稱的詩聖杜甫,一生窮困,為生存四處奔走,“不燹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中恐羞澀,留得一錢看”,時常為飢寒所迫。左丘明、陶淵明、蘇軾、關漢卿、曹雪芹、吳敬梓……這些在歷史、文學、戲劇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均與發財無緣,且生平坎坷。如果拿今天“成功人士”的標杆量上一量,這些人不但算不上成功,恐怕還得給他們扣上一頂“失敗人士”的帽子。 現時下“成功人士”的標杆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妄自菲薄,心灰意冷;在發財成為“主流”價值觀的時代,不知令多少雖有成就但未發財的人產生失落感。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行業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甚至畢生的精力才能取得成就,並且很難發財的。而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也未必就要在某一方面取得多麼巨大的成就。理想不分大小,透過努力得以實現,就是成功;技藝不分高低,透過學習能夠掌握,可以靠其自立並服務於社會,就是成功。而無論在哪個方面取得成就者,儘管他並未發財,只要他取得的成就勝過周圍的同行,他就是“成功人士”。倡導多元化的價值觀,鼓勵國民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之後,懷著一種獻身精神,在科學、文化、藝術、學術等領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有所成就而努力,社會才會得到全面發展。而這一工作,恐怕也得靠我們的“主流”媒體來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年級,父母的愛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