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臘肉聊房產
-
2 # 實體店老王
答案是對的,傳統百貨會“涼”,但有一點要搞清楚,現在的百貨商場已經跟傳統的有了很大區別,只是你站的角度不同,所以把現在的百貨定義為傳統。
早些年,中國的百貨商場可是國營的,短短20年,從國營變成私營、個體, 從封閉式櫃檯變成開放式櫃檯,從人工服務到自主挑選,從集中式運維到散發性運作,這都有質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說傳統百貨已經名存實亡,但你也可以說傳統百貨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技術的革新,同樣在自我進化,所以如果單純的說“傳統百貨”涼了,這是錯誤的。
第一,以中國百貨商場的基數來看,把一些知名超市計算在內,尤其是本土化的超市,倒閉的那幾家真的是九牛一毛,雖然整個大環境對於傳統百貨來說不是很樂觀,但分割開來, 按照區域觀察,大多數能“本土化”的超市,基本上都存活下來了,而被淘汰的那些幾乎都是無法解決剛需,且不具備競爭力,或被自身體量過大拖累,最終倒閉的。
第二,雖然傳統百貨遭受電商、網購的衝擊,導致近幾年的實體店很多都倒閉了,但這是一個過渡的過程。網購雖然方便了顧客,但實體店的一些特質是網購做不到的,比如購物時效性,收購、購物體驗感,社交屬性等,這都是電商、網購無法比擬的。實際上,網購最終滿足的是那些上班族,而真正有時間,且享受生活的人,還是比較中意百貨,畢竟百貨的自由度、選擇度是不設限的。
第三,百貨在發展進化的過程中,導致其出現倒閉潮的根本不是電商、網購,而是成本,雖然遭受網購的衝擊使實體店行業遇冷,但真正根本的原因是土地貨幣化。早些年,房租佔開店成本的比例約為10%~20%之間,但隨著房租的上漲,大多數房租佔去成本的25%~50%,如果在計算上其他成本,這幾乎成了實體店行業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隨著社會的進步,通脹、貨幣貶值、人工費用上揚、稅率等,無形中又加劇了經營成本。倒退到20年,工地小工一天20元,現在150元一天都招不到人,哪怕招到了,太累的活人家還不接受。再加上,政策、補貼的傾斜,國家大力扶持本土企業,而早些年進場的百貨大亨們,在網購、本土百貨等方面的圍追堵截,倒閉是必然,同樣是一種戰略調整,這是沒辦法的事。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傳統百貨永遠不會消亡,它只會進化,要知道華人模仿是最快的,尤其是在生意方面。現在的中國不是300年前閉關鎖國的中國,它已經與世界打通,所以模仿、本土化,在未來傳統百貨依然有它的一席之地。
回覆列表
的確,由於電商具有價格低廉、交易便捷、品類豐富等優勢,以及消費者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改變,包括傳統百貨在內的實體店經營狀況越來越不景氣。受網店強勢衝擊,實體店關門轉讓現象已經常態化,變“涼”是肯定的,而且這種情況早就存在,但是還沒有達到“拔涼拔涼”的狀態,未來不至於讓傳統百貨在內的實體店統統“死掉”:
在實體店購物好處多多,體驗感是網店無法取代的。在實體店購物,顧客能夠親手觸控到商品的質地,而且用時較短無需快遞送達,網店購物無法感受到商品的質量,也無法保證沒有假貨,需要等待時日才能收到貨物;在實體店購物,可以選中商品後再付款,不會出現付款後收不到商品的情況;在家門口購物,一旦遇到商品質量問題,手持發票出門就可維權,而網店購物遇到商品質量問題,維權則相對麻煩;實體店購物可以和商家砍價,還能夠節約部分資金。
電商間相互競爭激烈,成本優勢已經逐漸喪失。過去的淘寶一家獨大,如今天貓、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唯品會等電商異軍突起,逐漸形成群雄割據的格局,電商平臺規模不斷壯大,相互間激烈競爭在所難免,進入門檻的加高和流量成本的提升,電商的經營成本逐年上升。以發包員工資為例,過去平均工資在3500元,如今至少要開4000元才能找到人幹,其它像打包袋、紙箱等的價格也在逐年增加。
與居民生活聯絡緊密的實體店是電商無法複製的。像那些分佈在居民區周圍,經營貼近民生的菸酒糧油、蔬菜水果、魚禽蛋肉、美容護膚、醫藥保健、乾洗店、食品店、烘培店、餐飲店等等,終究會有自己的生存之地,都是電商衝擊的盲區,未來也不會被取代。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是未來必將出現的新型商業模式。由於線上競爭激烈,現在的電商紛紛在佈局線下零售,而實體店又在網上做著電商的生意,根本原因在於雙方都有發展需求,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線上線下融為一體,開創全新商業運營模式,不會出現誰“吃掉”誰的情況。所謂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就是線上線下實現資訊資源共享,比如你在網上訂購一件商品,到貨後發現商品規格尺寸等出現誤差,那麼電商就會通知你到附近的實體店進行調換,而實體店如果沒有顧客合適的商品,則可以透過網上資訊進行調配。
總而言之,大型傳統百貨商場關門或易主,是新型商業運營模式誕生前的必然現象,也是時代購物潮流發生轉變過程中無法避免的陣痛。實體店的未來不會變“涼”,而是與網店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