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本劇敘述雅典城內的一對戀人荷米雅和萊桑德,荷米雅的父親反對他們在一起,他要求公爵下令,若荷米雅不肯嫁給德米崔斯,就要判她死罪。荷米雅深愛萊桑德,又因德米崔斯曾對摯友海蓮娜示愛,所以不願依從父命。荷米雅和萊桑德決定逃出雅典,而熱愛荷米雅的德米崔斯和迷戀德米崔斯的海蓮娜,亦跟隨這對戀人逃進森林。
林子裡的仙王歐伯龍為幫助海蓮娜贏取德米崔斯的愛,就命令帕克趁德米崔斯睡著時,把神奇的情水滴在他的眼臉上,待他醒來,就會愛上睜眼後第一個看到的人。未料陰錯陽差,帕克搞錯物件,把情水滴在萊桑德的眼上,使萊桑德愛上海蓮娜。歐伯龍得知後,趕緊把情水滴在德米崔斯的眼裡,讓他也愛上海蓮娜,然後再把解藥倒進萊桑德的眼裡解除魔法,而讓德米崔斯繼續迷戀海蓮娜。荷米雅的父親發現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後,也就答應了荷米雅和萊桑德的婚事,最後這兩對戀人就雙雙在同一天舉行婚禮。
人物分析:
此劇的架構如幾何圖形般對稱,故事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成為兩兩對比的元素。底修斯掌管現實的雅典城,歐伯龍則是夢幻的森林之王,分別象徵理智和潛意識。
鄉巴佬和帕克這兩個角色,恰可以做為真實世界與夢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質樸也罷,許多評論家特別中意鄉巴佬這個角色,認為他腳踏實地,對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為所動,只關心找到路回家、覓食、搔癢、睡覺。帕克則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態度,他捉弄村民,對自己找錯物件、滴錯情水不但不以為意,還覺得趣味十足,代表了對脫序狀態的偏好。
另一個對稱的安排是兩兩成雙的戀人,萊桑德和德米崔斯,荷米雅和海蓮娜,他們之間的角色互換,撲朔迷離。
情節分析:
《仲夏夜之夢》是莎劇中最常被搬演改編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之一,有不少人都還是透過《仲夏夜之夢》開始接觸到莎翁作品。近幾十年來,此劇因為含有夢的成分,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分析大師的青睞。又因內容提及父親意圖掌握女兒,仙王意欲控制仙后,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義來探討此劇。
整場戲就情節推演而言,可分三個部分:首先是一條地位崇高卻荒謬無比的律法;其次,他們逃往林子後,精靈的介入使彼此愛的物件混淆,因而產生誤解與衝突;最後,一陣混亂之後,終於恢復理智和諧。本故事發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們一度失去自我,事實上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謂的仲夏瘋(midsummermadness)和月暈(moonstruck),象徵黎明之時,混亂才能回覆秩序,疑惑衝突才會得到解決。
森林代表激情、焦慮、混亂、不受管束,隱藏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錯置的危機,彷佛是一場紛擾的夢境,時空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雅典城代表社會機制、社會運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衝突。
此劇約於1595-96年間完成,雖然可能只是為一般大眾而寫的通俗劇,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因應某節慶或某貴族婚禮而寫就演出,所以充滿希望和歡娛氣氛。現代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劇中提及五月節慶,所以故事發生的時間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個季節,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確切的時間背景,莎士比亞並沒有明白點出。
莎士比亞在當時期似乎特別偏好「夢」,在同時期的作品《理查二世》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夢」字的出現也特別頻繁,其在這三個劇本中出現的次數,就佔了他所有劇作的三分之一。
夢境光怪陸離,醒來之後,知其不可思議,卻不會令人無法接受,這就是夢的特質。潛意識藉由我們可感知的方式,在夢裡呈現出來。夢處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緒,透露我們的真正想法、感覺、慾望或恐懼等等,揭露隱而不見的潛意識。夢也帶有預示作用,預示未來的可能變化。
據此,仲夏夜之「夢」屬於預示的夢,夢醒後,戀情圓滿成雙,好友重修舊好,死罪撤銷。但仲夏夜之「夢」又不是真正的夢,夢醒後之所以圓滿,乃是因為精靈從中介入。所以劇終時,劇中人才會告訴觀眾讀者,如果本劇顯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當看戲是做夢,就把整齣戲看作是一場夢吧。
簡介:
本劇敘述雅典城內的一對戀人荷米雅和萊桑德,荷米雅的父親反對他們在一起,他要求公爵下令,若荷米雅不肯嫁給德米崔斯,就要判她死罪。荷米雅深愛萊桑德,又因德米崔斯曾對摯友海蓮娜示愛,所以不願依從父命。荷米雅和萊桑德決定逃出雅典,而熱愛荷米雅的德米崔斯和迷戀德米崔斯的海蓮娜,亦跟隨這對戀人逃進森林。
林子裡的仙王歐伯龍為幫助海蓮娜贏取德米崔斯的愛,就命令帕克趁德米崔斯睡著時,把神奇的情水滴在他的眼臉上,待他醒來,就會愛上睜眼後第一個看到的人。未料陰錯陽差,帕克搞錯物件,把情水滴在萊桑德的眼上,使萊桑德愛上海蓮娜。歐伯龍得知後,趕緊把情水滴在德米崔斯的眼裡,讓他也愛上海蓮娜,然後再把解藥倒進萊桑德的眼裡解除魔法,而讓德米崔斯繼續迷戀海蓮娜。荷米雅的父親發現荷米雅和德米崔斯各有意中人後,也就答應了荷米雅和萊桑德的婚事,最後這兩對戀人就雙雙在同一天舉行婚禮。
人物分析:
此劇的架構如幾何圖形般對稱,故事發生於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成為兩兩對比的元素。底修斯掌管現實的雅典城,歐伯龍則是夢幻的森林之王,分別象徵理智和潛意識。
鄉巴佬和帕克這兩個角色,恰可以做為真實世界與夢幻世界的代表人物。庸俗也好,質樸也罷,許多評論家特別中意鄉巴佬這個角色,認為他腳踏實地,對仙后的地位和法力不為所動,只關心找到路回家、覓食、搔癢、睡覺。帕克則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態度,他捉弄村民,對自己找錯物件、滴錯情水不但不以為意,還覺得趣味十足,代表了對脫序狀態的偏好。
另一個對稱的安排是兩兩成雙的戀人,萊桑德和德米崔斯,荷米雅和海蓮娜,他們之間的角色互換,撲朔迷離。
情節分析:
《仲夏夜之夢》是莎劇中最常被搬演改編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之一,有不少人都還是透過《仲夏夜之夢》開始接觸到莎翁作品。近幾十年來,此劇因為含有夢的成分,因此受到不少心理分析大師的青睞。又因內容提及父親意圖掌握女兒,仙王意欲控制仙后,因此也有人引用女性主義來探討此劇。
整場戲就情節推演而言,可分三個部分:首先是一條地位崇高卻荒謬無比的律法;其次,他們逃往林子後,精靈的介入使彼此愛的物件混淆,因而產生誤解與衝突;最後,一陣混亂之後,終於恢復理智和諧。本故事發生在仲夏夜晚,故事的主人翁們一度失去自我,事實上在西方文化中,有所謂的仲夏瘋(midsummermadness)和月暈(moonstruck),象徵黎明之時,混亂才能回覆秩序,疑惑衝突才會得到解決。
森林代表激情、焦慮、混亂、不受管束,隱藏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甚至有身分錯置的危機,彷佛是一場紛擾的夢境,時空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雅典城代表社會機制、社會運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的衝突。
此劇約於1595-96年間完成,雖然可能只是為一般大眾而寫的通俗劇,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因應某節慶或某貴族婚禮而寫就演出,所以充滿希望和歡娛氣氛。現代曆法的仲夏指的是六月二十四日,但劇中提及五月節慶,所以故事發生的時間可能在五月。在早期,只有夏秋冬三個季節,夏天包含春天,所以仲夏便落在五月初,但確切的時間背景,莎士比亞並沒有明白點出。
莎士比亞在當時期似乎特別偏好「夢」,在同時期的作品《理查二世》和《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夢」字的出現也特別頻繁,其在這三個劇本中出現的次數,就佔了他所有劇作的三分之一。
夢境光怪陸離,醒來之後,知其不可思議,卻不會令人無法接受,這就是夢的特質。潛意識藉由我們可感知的方式,在夢裡呈現出來。夢處理不同於理性的情緒,透露我們的真正想法、感覺、慾望或恐懼等等,揭露隱而不見的潛意識。夢也帶有預示作用,預示未來的可能變化。
據此,仲夏夜之「夢」屬於預示的夢,夢醒後,戀情圓滿成雙,好友重修舊好,死罪撤銷。但仲夏夜之「夢」又不是真正的夢,夢醒後之所以圓滿,乃是因為精靈從中介入。所以劇終時,劇中人才會告訴觀眾讀者,如果本劇顯得似是而非、不合情理,那就當看戲是做夢,就把整齣戲看作是一場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