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藥師健康科普

    華人高血壓的發病率很高,在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壓的發生就更為常見。據估計,中國目前高血壓病人超過21%,其中只有一半自己知道有高血壓,知道有高血壓的人中只有一半進行了治療,治療的人中只有一半達到基本滿意的標準。

    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壓患病率更高,60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的患病率高達一半左右。這麼些個一半說明中國人群,特別是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壓問題的嚴重程度。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必須控制好血壓?

    高血壓是引起糖尿病的一個獨立因素,也就是說,有高血壓的人就更容易得糖尿病,反之,糖尿病病人也容易得高血壓,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的。有人把高血壓比作“無形的殺手”,這真是再恰當不過的比喻了,平時高血壓可能沒什麼明顯的症狀,到時候就會露出其猙獰的面孔來了。

    特別是糖尿病病人,血管脆弱,血管內壁不光滑,血液黏稠度高,紅細胞變形能力也差,再加上高血壓,血管進一步收縮變窄,很容易發生阻塞或出血。阻塞的結果就是腦血栓、腦梗死、心絞痛、心肌梗死、下肢潰爛,結果不言而喻。

    因血壓高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也很嚴重,可引起腦出血、突發雙目失明等。另外,高血壓還能使尿蛋白增多,腎臟功能急劇惡化。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發現,對於2型糖尿病病人的大血管併發症來說,高血壓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大。所以糖尿病病人的高血壓問題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給予積極的治療。

    對糖尿病病人來說,必須十分注意並經常監測血壓的變化,初診糖尿病病人必須量血壓,上一次看病時血壓高的人,這次就醫時必須複查血壓,即使血壓不高,每3個月也必須監測血壓1次。降壓藥必須堅持服用,一旦停藥,高血壓往往捲土重來,而血壓經常高高低低的波動,對病人更加不利。堅持服用降壓藥的道理和堅持服降糖藥是一致的。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降壓藥有哪些?

    和控制高血糖一樣,控制高血壓也是“貴在達標”。有的人發現有高血壓後,隨便吃點兒藥就不聞不問了,這種態度不可取,要知道治不達標,等於沒治。年輕糖尿病病人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柱以下,老年糖尿病病人血壓的控制標準應該是140/90毫米柱以下。

    糖尿病病人在使用降壓藥之前,必須注意生活習慣的改善,包括多進高纖維低脂少鈉飲食、減肥、忌菸酒等,如果採取這些措施後血壓仍高於上述標準時,應立即服用降壓藥。如果用藥後血壓仍未達標,就要加藥或者換藥。

    目前可用於糖尿病高血壓治療的藥物種類很多,包括:

    ①鈣離子拮抗劑:如尼莫地平、尼群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除了降低血壓外,還有緩解心絞痛的作用,為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首選治療藥物之一,某些鈣離子拮抗劑可能使血糖升高,但平時我們治療高血壓時的劑量並不足以影響糖代謝。

    ②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如卡託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賴諾普利、培哚普利等,它們不影響糖、脂代謝,還可降低尿蛋白,也是糖尿病合併高血壓首選治療藥物之一,但血肌酐升高者不能用,個別人服用卡託普利後會有乾咳等症狀。

    ④利尿劑:包括噻嗪類利尿劑如呋塞米(速尿)、氫氯噻嗪、複方降壓片,有升血糖、升血脂作用,可致低血鉀,使用時要注意補鉀。

    ⑤a-受體阻斷劑: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使用中須注意避免直立性低血壓。

    β受體阻斷劑:普萘洛爾、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可抑制胰島素分泌,但又抑制胰升糖素分泌,總的來看對血糖影響不大,心功能不全者使用時要小心。

    血管擴張劑:如利血平等。

    總之,雖然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的藥物很多,但它們有各自的特點,有不同的適應證和禁忌症,使用時最好由醫師來掌握。

    糖尿病患者血壓波動很大時怎麼辦?

    正常人躺著時血壓較低,站起來後血壓適當升高,以維持大腦的供血需求。

    可有的糖尿病病人血壓很難辦,他們躺著時是高血壓,坐起來成了“中血壓”,站起來又變成了低血壓。您把他當成高血壓治吧,他又有體位性低血壓;您把他當做低血壓治吧,他又確實是個高血壓病人,叫人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大家已經知道,這種血壓異常是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功能不好造成的,治療起來比較棘手。

    主要處理方法如下:

    ①如果有脫水、缺鈉的,可以稍微吃鹽多一點兒,必要時可服用藥用氯化鈉。

    ②睡前服用長效降壓藥,如米諾地爾等,使夜間血壓不至於太高,起床時發生低血壓的機會就可能減少。

    ④中醫、中藥治療,有時可取得滿意的效果。

    ⑤生活調理:包括睡覺時用高枕頭,平時起床不要太猛,要穿緊筒長襪以促進血液從下肢迴流到腦等等。有人說,有直立性低血壓者夜間起床時先坐半分鐘以上再站起來,可避免許多心、腦血管問題。這做起來不難,糖尿病病人可以一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歸其根入藥,各部位是如何命名的,功效有何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