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前兩天私信給李記幾張照片,照片上是手工現蒸包子與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蒸熟後的對比。照片上明顯可以看出手工包子要白一些,而用包子機做出來的速凍生坯包子蒸熟後要黃一些。這位朋友問李記原因,而且還附上留言說,配方是一樣的,工藝也是差不多的,出入不大的。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對於很多正在研究包子機,或是速凍生坯技術的朋友來說,都有同樣困惑。
李記這裡來過很多學員,都向李記或多或少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比如:有的學員想知道包子機做包子和手工做包子的區別,以便來判斷是不是要用包子機來替代手工做包子。再比如:有的學員買了包子機,用過一兩次後發現不好用,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機器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甚至還有諸多限制,操作還比較複雜。就把機器給賣了,或是閒置了,然後再也不信任機器了,覺得包子機是廠家製造出來忽悠人的。
在李記接觸的學員中,這種情況很常見。李記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些朋友對包子機認知上的誤區。這些朋友只是單純覺得,包子機只是替代手工成型的工具,是可以無縫和手工工藝對接的(當然了,這也和廠家宣傳有關係,為了賣貨,這樣宣傳也可以理解)。李記是教技術的,不是生產機器的,為什麼機器會生產成這個樣子,是怎麼設計和研發出來的,李記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從包子製作技術的角度來看,李記覺得,包子機生產是另一套模式。
今天這篇文章,李記就來說說包子機和手工的區別。但這個話題又太大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再加上文章篇幅有限,為了避免空談,言之無物,李記就以“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蒸制後比手工現蒸包子顏色黃”為切入點,來跟大家聊聊李記對包子機的理解。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二、和麵環節
咱們先來看和麵環節。從理論上來說,和麵加水量過少,和好的麵糰會相對乾硬,這樣的麵糰如果醒發時間較短的話,包子內部的氣孔就很難達到細膩均勻的狀態,孔洞結構的粗糙會使麵糰內部摻雜著大量的空氣,空氣的氧氣會和麵團發生氧化反應,致使麵糰相對較黃,嚴重的還會出現暗斑的情況。
這是和麵加水量少導致包子偏黃的主要原因。李記手工和麵加水量一般控制在50%左右,有的朋友做包子會加到52%的水,甚至更多。這樣加水量的麵糰用包子機生產包子則不行,不論是絞龍式的包子機還是卷面式的包子機,加水量一般都在48%左右,甚至更低。李記也實驗過把水量增加到52%甚至更多,增加水量後的麵糰,會使包子機的操作難度提升,而且對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對操作包子機人員的配合默契性要求更高了。
說完加水量,再來說說和麵環節。從理論上來說,和麵時長是控制麵糰麵筋生成的核心工藝。如果和麵時間過短,麵筋形成的不充分;和麵時間過長,會破壞麵糰的麵筋結構。和麵時間過短或過長,麵糰都不會達到適合麵筋擴充套件的狀態,做出來的包子有很大可能會出現泛黃的情況。
李記在做手工包子時,和麵成團且要適當的和出面筋,甚至可以把麵糰和到麵筋擴充套件階段。但是用包子機做包子時,和麵時長就要適當的控制,和麵只能和到麵筋形成階段結合。這種差異與和麵加水量同理,都是因為機器處理不好過軟的麵糰。
注:
關於麵筋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太瞭解什麼是麵糰形成階段?什麼是麵筋擴充套件階段?可以看看李記之前寫過的文章《包子麵糰攪拌的幾個階段》。
李記還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包子,必須要醒發嗎?能不能快速醒發,甚至不醒發?》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文章裡詳細解釋和麵筋生成的條件,以及麵筋的生成對後續包子製作的影響。看完這篇文章,你可以結合文章的內容再結合機器的使用,應該對機器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三、壓面環節
說完和麵,李記再來說說壓面環節。理論上,壓面是為了排出麵糰中的起泡,只有將麵糰中的氣泡完全排出,後期發酵過程中才會產生均勻的氣孔,蒸熟的包子才會出現緊密的層次結構。如果壓面不足,麵糰中的空氣就不能徹底被排除,孔洞則不夠細膩。發酵時,就會導致包子內部氣孔不夠均勻。此時蒸熟的包子就有可能出現泛黃的情況。所以,壓面的次數很關鍵
李記在手工做包子時,壓面一般在8-12次左右,前幾次把壓面機壓輥的間隙調寬一些,進行粗壓;後幾次把壓輥間距調細一些,進行細壓。這樣循序漸進的壓面有助於讓麵糰更有層次感。
但是在用包子機生產時,用絞龍的包子機時,李記是不壓面的。用卷面的包子機時,李記壓面,只是為了將麵糰壓成面片,且壓面次數不能過多,如果壓面次數過多,面片會偏軟,偏軟的面片則會對包子機後續操作有連帶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壓面環節,由於成型的原理不同,包子機和手工也是有區別的。
四、醒發環節
最後李記再來說說醒發。理論上,醒發溼度過大也會導致包子發黃。醒發溼度過大時,空氣中的氧氣會和包子表面結合,形成氧化層。這樣蒸出來的包子,在表面有可能會出現泛黃的情況。
李記做現蒸包子時,醒發溼度一般控制在60%-70%之間。但用包子機做包子時,李記則會把醒發溼度控制在80%左右。做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時,會調整到85%左右。增加溼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和麵時加水偏少,如果後期要促進包子發酵,就要提高溼度,延長髮酵時間。延長髮酵時間和增加溼度,都是有可能引起包子發黃。
五、編後:包子機不是對人工的簡單替代,而是一套新的生產方式
這篇文章裡李記只是說了三個方面,和麵、壓面、醒發。造成速凍生坯包子發黃的原因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從這三個方面,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包子機生產和手工製作的包子在工藝上的差別。追根溯源,這些本身都是由機器原理決定的,甚至可以肯定的說,不同的機器原理,在配方和工藝是有很大區別的。市面上一個配方適用於所有包子機的說法,肯定是忽悠人的。
李記覺得,包子機生產和手工製作是兩套的東西,我們應該從概念上有個清醒的認識,不應把包子機看作是人工包制的簡單替代,而是應把包子機看成是一套新的生產方式。當我們在設計包子機生產工藝和配方時,應當把手工的配方、工藝與機器的原理、效能結合起來,統籌的去思考、規劃。
當下社會,人力成本只會越來越高,機器取代人工已是趨勢,況且,現在90後、00後們,根本也沒有意願去幹包包子這樣的事,他們寧願去送外賣也不願去工廠打工,更何況是包子鋪了。所以,李記覺得,只有改變了對包子機的認知,才能更好地看待包子機這個產品,才能把包子機作為自己開店、辦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工具。
有朋友前兩天私信給李記幾張照片,照片上是手工現蒸包子與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蒸熟後的對比。照片上明顯可以看出手工包子要白一些,而用包子機做出來的速凍生坯包子蒸熟後要黃一些。這位朋友問李記原因,而且還附上留言說,配方是一樣的,工藝也是差不多的,出入不大的。這位朋友提出的問題,對於很多正在研究包子機,或是速凍生坯技術的朋友來說,都有同樣困惑。
李記這裡來過很多學員,都向李記或多或少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比如:有的學員想知道包子機做包子和手工做包子的區別,以便來判斷是不是要用包子機來替代手工做包子。再比如:有的學員買了包子機,用過一兩次後發現不好用,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機器沒有充分地發揮作用,甚至還有諸多限制,操作還比較複雜。就把機器給賣了,或是閒置了,然後再也不信任機器了,覺得包子機是廠家製造出來忽悠人的。
在李記接觸的學員中,這種情況很常見。李記覺得,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些朋友對包子機認知上的誤區。這些朋友只是單純覺得,包子機只是替代手工成型的工具,是可以無縫和手工工藝對接的(當然了,這也和廠家宣傳有關係,為了賣貨,這樣宣傳也可以理解)。李記是教技術的,不是生產機器的,為什麼機器會生產成這個樣子,是怎麼設計和研發出來的,李記也不太清楚。但是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從包子製作技術的角度來看,李記覺得,包子機生產是另一套模式。
今天這篇文章,李記就來說說包子機和手工的區別。但這個話題又太大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再加上文章篇幅有限,為了避免空談,言之無物,李記就以“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蒸制後比手工現蒸包子顏色黃”為切入點,來跟大家聊聊李記對包子機的理解。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二、和麵環節
咱們先來看和麵環節。從理論上來說,和麵加水量過少,和好的麵糰會相對乾硬,這樣的麵糰如果醒發時間較短的話,包子內部的氣孔就很難達到細膩均勻的狀態,孔洞結構的粗糙會使麵糰內部摻雜著大量的空氣,空氣的氧氣會和麵團發生氧化反應,致使麵糰相對較黃,嚴重的還會出現暗斑的情況。
這是和麵加水量少導致包子偏黃的主要原因。李記手工和麵加水量一般控制在50%左右,有的朋友做包子會加到52%的水,甚至更多。這樣加水量的麵糰用包子機生產包子則不行,不論是絞龍式的包子機還是卷面式的包子機,加水量一般都在48%左右,甚至更低。李記也實驗過把水量增加到52%甚至更多,增加水量後的麵糰,會使包子機的操作難度提升,而且對環境的要求也相應提升,對操作包子機人員的配合默契性要求更高了。
說完加水量,再來說說和麵環節。從理論上來說,和麵時長是控制麵糰麵筋生成的核心工藝。如果和麵時間過短,麵筋形成的不充分;和麵時間過長,會破壞麵糰的麵筋結構。和麵時間過短或過長,麵糰都不會達到適合麵筋擴充套件的狀態,做出來的包子有很大可能會出現泛黃的情況。
李記在做手工包子時,和麵成團且要適當的和出面筋,甚至可以把麵糰和到麵筋擴充套件階段。但是用包子機做包子時,和麵時長就要適當的控制,和麵只能和到麵筋形成階段結合。這種差異與和麵加水量同理,都是因為機器處理不好過軟的麵糰。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注:
關於麵筋這個問題,如果你不是太瞭解什麼是麵糰形成階段?什麼是麵筋擴充套件階段?可以看看李記之前寫過的文章《包子麵糰攪拌的幾個階段》。
李記還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包子,必須要醒發嗎?能不能快速醒發,甚至不醒發?》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文章裡詳細解釋和麵筋生成的條件,以及麵筋的生成對後續包子製作的影響。看完這篇文章,你可以結合文章的內容再結合機器的使用,應該對機器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三、壓面環節
說完和麵,李記再來說說壓面環節。理論上,壓面是為了排出麵糰中的起泡,只有將麵糰中的氣泡完全排出,後期發酵過程中才會產生均勻的氣孔,蒸熟的包子才會出現緊密的層次結構。如果壓面不足,麵糰中的空氣就不能徹底被排除,孔洞則不夠細膩。發酵時,就會導致包子內部氣孔不夠均勻。此時蒸熟的包子就有可能出現泛黃的情況。所以,壓面的次數很關鍵
李記在手工做包子時,壓面一般在8-12次左右,前幾次把壓面機壓輥的間隙調寬一些,進行粗壓;後幾次把壓輥間距調細一些,進行細壓。這樣循序漸進的壓面有助於讓麵糰更有層次感。
但是在用包子機生產時,用絞龍的包子機時,李記是不壓面的。用卷面的包子機時,李記壓面,只是為了將麵糰壓成面片,且壓面次數不能過多,如果壓面次數過多,面片會偏軟,偏軟的面片則會對包子機後續操作有連帶的負面影響。所以,在壓面環節,由於成型的原理不同,包子機和手工也是有區別的。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四、醒發環節
最後李記再來說說醒發。理論上,醒發溼度過大也會導致包子發黃。醒發溼度過大時,空氣中的氧氣會和包子表面結合,形成氧化層。這樣蒸出來的包子,在表面有可能會出現泛黃的情況。
李記做現蒸包子時,醒發溼度一般控制在60%-70%之間。但用包子機做包子時,李記則會把醒發溼度控制在80%左右。做包子機速凍生坯包子時,會調整到85%左右。增加溼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在和麵時加水偏少,如果後期要促進包子發酵,就要提高溼度,延長髮酵時間。延長髮酵時間和增加溼度,都是有可能引起包子發黃。
包子機和手工包到底啥區別?
五、編後:包子機不是對人工的簡單替代,而是一套新的生產方式
這篇文章裡李記只是說了三個方面,和麵、壓面、醒發。造成速凍生坯包子發黃的原因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從這三個方面,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包子機生產和手工製作的包子在工藝上的差別。追根溯源,這些本身都是由機器原理決定的,甚至可以肯定的說,不同的機器原理,在配方和工藝是有很大區別的。市面上一個配方適用於所有包子機的說法,肯定是忽悠人的。
李記覺得,包子機生產和手工製作是兩套的東西,我們應該從概念上有個清醒的認識,不應把包子機看作是人工包制的簡單替代,而是應把包子機看成是一套新的生產方式。當我們在設計包子機生產工藝和配方時,應當把手工的配方、工藝與機器的原理、效能結合起來,統籌的去思考、規劃。
當下社會,人力成本只會越來越高,機器取代人工已是趨勢,況且,現在90後、00後們,根本也沒有意願去幹包包子這樣的事,他們寧願去送外賣也不願去工廠打工,更何況是包子鋪了。所以,李記覺得,只有改變了對包子機的認知,才能更好地看待包子機這個產品,才能把包子機作為自己開店、辦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