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戲劇和先鋒戲劇的區別:
1、實驗戲劇主要以反叛和否定傳統的面目出現的。拋棄了傳統現實主義在戲劇功能上的功利主義,不再關注社會現實的具體問題,不再關注戲劇的宣傳教育作用,而是強調戲劇的宏觀感和哲理感,或去挖掘深層次的人性心理。如高行健的《野人》是關於人與自然,人類文化史的反思。而《車站》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版的《等待戈多》。其次,實驗戲劇拋棄了傳統的客觀寫實的戲劇形態,在不確定的舞臺時空下,採用抽象化、虛擬化的手法去表現不確定的主題。這種劇本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師範大學的一批學生創作的《魔方》和沙葉新的《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再次,實驗戲劇的創、導、演方法都不再運用傳統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再現等方法去反映客觀現實。他們採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派和意識流等方法去表現作者的某種思想理念和情緒。如在《屋外有熱流中》,死了的趙長康可三次出現,"其表達的是一個具有哲理意味的社會主題:一個人如果逃避火熱的鬥爭,龜縮於個人主義的小圈子,就必然抵擋不住脫離集體失去親人的寒冷,他只有走出屋子才有熱流、才有生命。"《車站》中人們等車可以一直等到頭髮發白,其實要表達的是人對於一種荒誕處境的感覺。
2、先鋒戲劇在某些方面對傳統戲劇進行了反叛,並創造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鮮明特徵。多種劇式融為一休。
一、簡介先鋒戲劇及其歷史沿革:
先鋒戲劇,關涉形式探索和藝術精神的一種導演的小眾藝術。在商業化的市場形態已經形成的前提條件下,先鋒戲劇也慢慢的走向了商業化和大眾化。
“先鋒”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是最初用作軍事術語。其性質至少包含了這幾面:前沿性;冒險性;艱鉅性。到了19世紀後半葉,先鋒的概念才與文學藝術產生聯絡。
歷史沿革:
起源:
中國大陸的先鋒話劇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那時候,環境鬆動,戲劇家團體開始出國訪問,到歐洲各地看他們的戲劇發展。國內也開始有人做一些嘗試,這在當時被稱為探索戲劇。
1、80年代
80年代,林兆華等人排的被視為第一部先鋒話劇。這一時代,主要是傳統導演中的叛逆者的實驗。他們的實驗引起了話劇界的爭議。
2、90年代
90年代,牟森,孟京輝等學生開始大規模實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2000年以後
先鋒戲劇趨於沉寂,與商業合流的趨勢初顯。
戲劇發展:
1、中國
在中國從開始,先鋒戲劇開始廣為人知,廣為人看。很多年輕人把走進小劇場看先鋒戲當作一種時尚,話劇演出消費開始列入工薪族的開支。由此戲劇演出開始改變了以前北京人藝一枝獨秀的市場格局,在傳統“現實主義”表演方法之外尋找到一種完全不同的表演樣式。
主要作品有高行健、劉會遠的《絕對訊號》、劉錦雲的《狗兒爺涅盤》、林兆華的《三姊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等。
中國著名先鋒戲劇導演有孟京輝、牟森、張廣天、王曉鷹、王翀等人。
2、西方
在西方,先鋒藝術在20世紀達到高潮,尤其在戲劇領域方面出現了象徵主義戲劇、未來主義戲劇、皮蘭德婁怪誕劇、表現主義戲劇、布萊希特敘事劇、超現實主義戲劇、薩特存在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漢德克說話劇、萊因哈特製宜主義戲劇、梅因荷德構成主義戲劇、阿爾託殘酷戲劇、布魯克空間戲劇、格洛托夫斯基簡樸戲劇等。這一時期的戲劇彼此之間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它們都在某些方面對傳統戲劇進行了反叛,並創造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鮮明特徵。可以這麼說先鋒派戲劇是建立在傳統戲劇廢墟上的建築物。
西方戲劇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19世紀末,進入了現實主義階段。這是對傳統理性主義戲劇觀念的最高體現。現實主義戲劇有具體的物質環境、準確的時代氛圍、和諧穩定的空間、均勻流動的時間、邏輯合理的事件和個性飽滿的人物形象,語言流暢自然,符合身份,具有個性;佈景真實,燈光照亮演員及整個舞臺,演出嚴格限於舞臺之上;導演事前組織排演,演員在舞臺上努力模模擬實生活,觀眾彷彿身臨其境;批評家和藝術家在演出後做出評論與歸納。這些都是以理性為基礎,透過模仿活動,追求真實的藝術觀念在戲劇中所達到的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關劇場常規。
二、簡介實驗戲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人們注視的社會熱點發生轉換,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審美趣味也發生巨大變化。加之影視、歌舞、體育等各種文化形式的蓬勃發展,使劇場藝術受到極大的衝擊和擠壓。不但戲劇觀眾大量流失,而且戲劇人才也紛紛改換門庭。現代戲劇,特別是話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和反應冷淡的觀眾,戲劇界開始探索新的戲劇發展之路。劇作家們不再僅僅去反映與現實直接相關的社會內容,注重題材的的外在價值。而是將藝術觸角伸向社會的深層,對生活、人生作出多向度的觀照,從而挖掘出生活的豐富內涵,引起觀眾對生活的哲理思考。導演們也不再僅僅追求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塑造典型。而是開始探索虛擬化、抽象化的舞臺設計,表達作者和導演自己的主觀理念,挖掘劇中人物的深層心理;調動觀眾情緒,引發他們進行哲理思考。與此同時,西方現代主義戲劇如潮水般奔湧而來。這也為戲劇家們吸收和借鑑外來戲劇,改造傳統戲劇,探索新的戲劇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於是,中國戲劇界開始流行持續達十年之久的實驗戲劇運動。
實驗戲劇的潮頭最早可追溯到謝民的《我為什麼死了》。但真正在戲劇界造成重大影響並引發起戲劇改革實驗潮流的是1980年馬中駿、賈鴻源、瞿新華創作的《屋外有熱流》。作品以荒誕、象徵的現代話劇技巧組織劇情,以主題意蘊的哲理性和藝術形式的新穎獨特,引起戲劇界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此後,高行健的《絕對訊號》嘗試運用意識流手法,重視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並首次以小劇場的形式演出,再次產生廣泛影響。這些實驗話劇為話劇創作帶來了新的氣息,促使更多的劇作家重新思考和認識話劇現狀和戲劇觀念。在這種背景下,戲劇界展開了一場持續幾年的戲劇觀大討論。這場討論進一步活躍了劇作家們的思想,開闊了劇作家們的藝術視野。他們大膽革新,勇於探索,不斷開拓話劇表現生活的無限可能性,使實驗戲劇成為影響巨大的一股文藝新潮,併產生了蔚為壯觀的成果。如高行健的《野人》、《車站》,劉錦雲的《狗兒爺涅盤》,陳子度等的《桑樹坪紀事》等。一直到九十年代,實驗戲劇運動才漸漸淡去。
實驗戲劇和先鋒戲劇的區別:
1、實驗戲劇主要以反叛和否定傳統的面目出現的。拋棄了傳統現實主義在戲劇功能上的功利主義,不再關注社會現實的具體問題,不再關注戲劇的宣傳教育作用,而是強調戲劇的宏觀感和哲理感,或去挖掘深層次的人性心理。如高行健的《野人》是關於人與自然,人類文化史的反思。而《車站》其實就是一部中國版的《等待戈多》。其次,實驗戲劇拋棄了傳統的客觀寫實的戲劇形態,在不確定的舞臺時空下,採用抽象化、虛擬化的手法去表現不確定的主題。這種劇本最典型的就是上海師範大學的一批學生創作的《魔方》和沙葉新的《耶穌·孔子·披頭士列儂》。再次,實驗戲劇的創、導、演方法都不再運用傳統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再現等方法去反映客觀現實。他們採用西方現代主義的象徵主義、表現主義、荒誕派和意識流等方法去表現作者的某種思想理念和情緒。如在《屋外有熱流中》,死了的趙長康可三次出現,"其表達的是一個具有哲理意味的社會主題:一個人如果逃避火熱的鬥爭,龜縮於個人主義的小圈子,就必然抵擋不住脫離集體失去親人的寒冷,他只有走出屋子才有熱流、才有生命。"《車站》中人們等車可以一直等到頭髮發白,其實要表達的是人對於一種荒誕處境的感覺。
2、先鋒戲劇在某些方面對傳統戲劇進行了反叛,並創造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鮮明特徵。多種劇式融為一休。
一、簡介先鋒戲劇及其歷史沿革:
先鋒戲劇,關涉形式探索和藝術精神的一種導演的小眾藝術。在商業化的市場形態已經形成的前提條件下,先鋒戲劇也慢慢的走向了商業化和大眾化。
“先鋒”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是最初用作軍事術語。其性質至少包含了這幾面:前沿性;冒險性;艱鉅性。到了19世紀後半葉,先鋒的概念才與文學藝術產生聯絡。
歷史沿革:
起源:
中國大陸的先鋒話劇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那時候,環境鬆動,戲劇家團體開始出國訪問,到歐洲各地看他們的戲劇發展。國內也開始有人做一些嘗試,這在當時被稱為探索戲劇。
1、80年代
80年代,林兆華等人排的被視為第一部先鋒話劇。這一時代,主要是傳統導演中的叛逆者的實驗。他們的實驗引起了話劇界的爭議。
2、90年代
90年代,牟森,孟京輝等學生開始大規模實驗,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3、2000年以後
先鋒戲劇趨於沉寂,與商業合流的趨勢初顯。
戲劇發展:
1、中國
在中國從開始,先鋒戲劇開始廣為人知,廣為人看。很多年輕人把走進小劇場看先鋒戲當作一種時尚,話劇演出消費開始列入工薪族的開支。由此戲劇演出開始改變了以前北京人藝一枝獨秀的市場格局,在傳統“現實主義”表演方法之外尋找到一種完全不同的表演樣式。
主要作品有高行健、劉會遠的《絕對訊號》、劉錦雲的《狗兒爺涅盤》、林兆華的《三姊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孟京輝的《戀愛的犀牛》,《兩隻狗的生活意見》等。
中國著名先鋒戲劇導演有孟京輝、牟森、張廣天、王曉鷹、王翀等人。
2、西方
在西方,先鋒藝術在20世紀達到高潮,尤其在戲劇領域方面出現了象徵主義戲劇、未來主義戲劇、皮蘭德婁怪誕劇、表現主義戲劇、布萊希特敘事劇、超現實主義戲劇、薩特存在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漢德克說話劇、萊因哈特製宜主義戲劇、梅因荷德構成主義戲劇、阿爾託殘酷戲劇、布魯克空間戲劇、格洛托夫斯基簡樸戲劇等。這一時期的戲劇彼此之間千差萬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它們都在某些方面對傳統戲劇進行了反叛,並創造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鮮明特徵。可以這麼說先鋒派戲劇是建立在傳統戲劇廢墟上的建築物。
西方戲劇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19世紀末,進入了現實主義階段。這是對傳統理性主義戲劇觀念的最高體現。現實主義戲劇有具體的物質環境、準確的時代氛圍、和諧穩定的空間、均勻流動的時間、邏輯合理的事件和個性飽滿的人物形象,語言流暢自然,符合身份,具有個性;佈景真實,燈光照亮演員及整個舞臺,演出嚴格限於舞臺之上;導演事前組織排演,演員在舞臺上努力模模擬實生活,觀眾彷彿身臨其境;批評家和藝術家在演出後做出評論與歸納。這些都是以理性為基礎,透過模仿活動,追求真實的藝術觀念在戲劇中所達到的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關劇場常規。
二、簡介實驗戲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人們注視的社會熱點發生轉換,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審美趣味也發生巨大變化。加之影視、歌舞、體育等各種文化形式的蓬勃發展,使劇場藝術受到極大的衝擊和擠壓。不但戲劇觀眾大量流失,而且戲劇人才也紛紛改換門庭。現代戲劇,特別是話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和反應冷淡的觀眾,戲劇界開始探索新的戲劇發展之路。劇作家們不再僅僅去反映與現實直接相關的社會內容,注重題材的的外在價值。而是將藝術觸角伸向社會的深層,對生活、人生作出多向度的觀照,從而挖掘出生活的豐富內涵,引起觀眾對生活的哲理思考。導演們也不再僅僅追求逼真地再現現實生活,塑造典型。而是開始探索虛擬化、抽象化的舞臺設計,表達作者和導演自己的主觀理念,挖掘劇中人物的深層心理;調動觀眾情緒,引發他們進行哲理思考。與此同時,西方現代主義戲劇如潮水般奔湧而來。這也為戲劇家們吸收和借鑑外來戲劇,改造傳統戲劇,探索新的戲劇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於是,中國戲劇界開始流行持續達十年之久的實驗戲劇運動。
實驗戲劇的潮頭最早可追溯到謝民的《我為什麼死了》。但真正在戲劇界造成重大影響並引發起戲劇改革實驗潮流的是1980年馬中駿、賈鴻源、瞿新華創作的《屋外有熱流》。作品以荒誕、象徵的現代話劇技巧組織劇情,以主題意蘊的哲理性和藝術形式的新穎獨特,引起戲劇界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此後,高行健的《絕對訊號》嘗試運用意識流手法,重視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並首次以小劇場的形式演出,再次產生廣泛影響。這些實驗話劇為話劇創作帶來了新的氣息,促使更多的劇作家重新思考和認識話劇現狀和戲劇觀念。在這種背景下,戲劇界展開了一場持續幾年的戲劇觀大討論。這場討論進一步活躍了劇作家們的思想,開闊了劇作家們的藝術視野。他們大膽革新,勇於探索,不斷開拓話劇表現生活的無限可能性,使實驗戲劇成為影響巨大的一股文藝新潮,併產生了蔚為壯觀的成果。如高行健的《野人》、《車站》,劉錦雲的《狗兒爺涅盤》,陳子度等的《桑樹坪紀事》等。一直到九十年代,實驗戲劇運動才漸漸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