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1033730341

    鑑定瓷器的年代和真偽,要從細節著眼,小小的一個瓷器底足只要會分析,就能很輕易的避開假貨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紋及切削紋)、“跳刀痕”、“棕眼”、“火石紅”(窯紅)、“墊燒痕”、“米糊底”、“敲底”、“沾窯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燒製陶瓷時留下的年代資訊。

    “乳突”是指底足上隆起如乳房狀的凸起,元代的“乳突”最為明顯,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較大,至永樂宣德年間,乳突變得細小,後來的弘治,正德乳突比較少見,不過到了嘉靖,萬曆年間有重新出現乳突,一直到崇禎末年才消失。所以,乳突是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瓷器的特徵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時非常明顯,明初時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時底足內壁也有旋轉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間隆起一脊樑。而在明正德時底足處往往有放射狀的田螺紋。

    棕眼,又稱針鼻孔,康熙時的瓷器底部釉層上有大小不一的棕眼,分佈不均勻,無論大小都能從棕眼中明顯看到胎體,光緒民國以及現在的康熙仿製品,棕眼往往較大,並且很淺,看不到胎體。

    火石紅俗稱窯紅,明代前期,因為胎土中的鐵含量比較高,加溫時露出胎土的部分會氧化成磚紅色或者羊肝色,明代民窯的削足出火石紅特別明顯。仿品的火石紅完全不同,大部分是用漿釉塗抹的,看上去非常輕浮,還有些偏黃。後期火石紅比較淡,不過宣德時仍能見到火石紅斑,直到清代早期尚能見到火石紅。

    米糊底,明代以及明前的砂底大盤,由於胎中含鐵量高,在通風冷卻時會形成像米飯燒焦的片片印記。

    “敲底”,道光時鈞紅,由於釉肥厚,流到底足處燒後與所墊物粘連一起,為使其分開。只好人工敲開,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儘管如此,由於年代較長,所敲處,胎色變深,且手感平滑。

    “沾窯砂”,由於過去特定的燒窯工藝,往往盤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如磁州窯碗底足就沾有較粗的窯砂,明清時不少盤碗等瓷器足內也沾有窯砂。

    上述各項古瓷底足的特點,都是判別古瓷和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據之一。當然隨著新仿者水平的不斷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製刀痕,火石紅等,但如仔細辨別還是能有所區分。如新仿火石紅有的鐵紅染料塗上去的的,認真鑑別便可知真偽。古瓷鑑別包羅永珍,學問深奧,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恆抓住突破口,還是能夠做到逐步掌握並樂在其中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克龍和澤連斯基產生了“化學反應”!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