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味
-
2 # 老郭25079
歧山哨子過去叫涎水面,關中許多地方都有過把哨子面叫涎水面的歷史。飲食文化美味的形成是在富庶安逸、戰爭禍亂,貧窮、自然災害、地域自然條件、民風習俗等不同條件因素下較高地認知趨同影響下的產物。關中歷史上是一個因官控因產出少而缺鹽的地區,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受季節影響關中地區冬季少有糧食菜蔬產出,菜蔬的保管也條件簡陋,人們珍惜鹽味、佐料這才形成了關中人哨子面涎水吃法這一習俗。新中國建立後隨著百姓生活條件的提高吃涎水面的習俗與關中人漸行漸遠幾乎絕跡了。
-
3 # 武天老師
老陝給你講講吧
不懂得別湊熱鬧亂回答了
臊子面最著名的是岐山
最好吃的卻是扶風
在扶風很少叫臊子面,而是叫做“一口香”
今兒咱們就來說說這個一口香一口香有五色 紅黃白綠黑 紅是指胡蘿蔔丁;黃是指雞蛋皮 ;綠是指蔥花蒜薹;白是指麵條;黑則是木耳丁
於是這下知道主要食材了吧
一口香講究 薄 筋 光,煎 稀 汪,酸 辣 香。薄筋光 主要指面
煎稀汪 主要指臊子和賣相
酸辣香 則是口感
那麼為什麼叫一口香呢?因為真的只有一口,這一口香講究的就是一口面,臊子多,一眼望去一汪亮油臊子,一口吃下那酸爽~妙不可言
那麼回到問題,口水面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一口香早期的吃法是這樣的,主要因為窮,舊社會人窮,臊子就那點,而這種吃法則讓人能享受盡可能多的美味
每人盛一碗,吃完這口面後,要把湯和臊子再倒回鍋裡
所有人只吃面,湯都要倒回去
於是,就是大家都吃剩下的湯繼續霍霍嘍~
當然這是在很久以前的吃法了,由於人窮才形成。而時至今日,早都沒有所謂的涎水面了
偶爾有些農村在紅白喜事時,所辦的席,還是會有涎水面,不過極少,我長這麼大也僅僅見過一次正宗的涎水面了
-
4 # 北大屠夫陸步軒
關中平原盛產小麥,人們以麵食為主,臊子面因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稀稠相宜、色香味俱全而飽受青睞,成為日常居家、逢年過節、來客接待的必備佳餚。
岐山臊子面講究麵條薄、筋、光,臊子煎、稀、汪,口味酸、辣、香,大名鼎鼎、遠近馳名,應該是藉助諸葛亮“六出祁山”之典,訛化為“岐山”,並商業化的結果。其製作方法上起源於“涎水面”,但出於商業化後食品衛生的考量,摒棄了“涎水面”的吃法。
關中方言將“口水”稱“涎(han)水”,具體到“涎水面”中,有兩層含義:其一,面香,使人不由得流涎水;其二,面少湯寬一口香,每次吃麵不喝湯,湯回鍋後燒熱繼續吃,幾十個人一起吃,前人吃完後人吃,不可避免地互相間吃進了別人的口水。過去在關中西府,即岐山、扶風、鳳翔、武功、乾縣、眉縣一帶頗為盛行。
相傳周文王被囚羑里七年,出獄後周人攜肉、菜探望,文王將肉菜做成澆頭,與眾人一併澆麵條食用,發明了臊子面。
農耕時代,普羅大眾獲得肉、菜、調料不易;冬季陝西天氣寒冷,人們喜歡熱食,帶葷星的飯菜尤要煎火。節約疊加加熱,催生了“涎水面”。現在,隨著生活條件改善,人們衛生意識提高,“涎水面”已經逐漸地淡出了大眾的生活,代之以乾淨、衛生、美味的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只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
5 # 二哥拾影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看來不是寶雞人,岐山臊子面為什麼叫口水面,(涎水面)而且有一個奇怪的講究,叫吃麵不喝湯。
當然,對於餐廳賣的岐山臊子面肯定是可以喝湯的,而且岐山臊子面的湯特別夠味。甚至比面本身還有味道。
在外面的飯店裡或許你根本吃不到正宗的岐山臊子面,那是經過改良後的面。比如給面裡面放土豆片,放韭菜,放一點點肉末,也打的是岐山臊子面的招牌。
我可以告訴你,現在有的地方還有,比如我之前呆過的扶風。我有幸就吃過一次,有位當地的同事結婚,家裡請客,吃的就是這種口水面,其實我剛開始也不信,覺得不健康,不衛生,但吃過之後,沒有了這個憂慮。
因為這個湯並不是和飯店裡的一樣,而是真正的骨頭湯,熬了一大鍋。那個湯真叫香啊!
那個爐頭也是我們餐廳的廚師,飯店裡的面肯定不會專門熬一鍋湯,都是調料配的。而只有農村過事的時候,才會這樣。
那麼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湯很香,很珍貴,很費時費力。但客人卻源源不斷。(流水席)於是,也就有了這個規定,只能吃麵,不能喝湯,當然,自己忍不住喝上幾口,感覺會上癮一樣,好喝。
那麼。這樣會不會不衛生,沒有見過的人肯定會有這個疑慮,其實那個湯一直是燒開的,滾燙的湯本身也是一種消毒。因此人們也沒有這個顧慮,吃的是津津有味。而如果你吃麵的時候把湯喝了,那麼鍋裡的湯就會越來越少,後面的人也就無湯可用了。
而且那裡考驗一個人的廚藝不光是看菜炒的如何,更重要的是面做的如何。
雖說如此,還是讓人有些難以適應。那是10年以前的事了,不知道現在是不是還是這樣。
-
6 # 見了長官要敬禮
陝西人的口水面,被陝西人吹成天下一絕,也只有陝西人愛好這一口了,很多人腳丫不洗直接踩面,然後幾百個人一起吃一鍋麵,面吃了湯倒鍋裡再煮麵,最後鍋裡都是鼻涕,口水,老頭老太太的假牙,然後好多老頭老太太在鍋裡劃拉找假牙,找到一個,帶上後發現不是自己的,把假牙扔鍋裡繼續找,其它地方的人吃得下麼
回覆列表
哈哈,岐山臊子面不是口水面,口水面不是一種製作方法,而是特指一種食用方式,其實涉及到味覺得秘密,不過說出來有些朋友聽了可能會有點小噁心。
最早聽說這種面,是十幾年前在酒吧無意中邂逅一位陝西朋友,聽他說的,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會有人把岐山臊子面傳為口水面的原因。這種面有的地方文雅一點,叫作涎水面,俗稱口水面。據說最早出現在陝甘等地極度缺水的貧困山村。一般村民家中辦事,宴請全村父老,要設流水席,因為當地產麥,所以一般就是類似北方的打滷麵,岐山臊子面這種都算頂級高配了,不備冷熱菜,給幾頭蒜就算超配了。這種流水席的規矩,面管夠,但是客人不能把湯喝了,吃完麵後,把剩下的滷湯倒回滷湯鍋裡,下一位客人繼續使用這種滷湯。
唾液中的酶,對於人的味覺影響極大。每個人分泌的酶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味覺都有所差異。一般來說,分泌的酶種類越多,味覺越敏銳。因為滷湯中殘留了大家的酶(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東西,為了防止大家嘔吐我就不說了哈哈哈),種類遠遠超過一般人自己所能分泌的酶的種類,所以吃這種滷湯麵客人能感受到很多自己平時感受不到的滋味,會覺得這碗麵味型特別豐富,味道特別有層次,特別好吃。所以口水面說的是面的吃法,無意中也解讀了面好吃的願意,而不是說這是一種好吃的讓人流口水的面,千萬要搞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