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完整的演講稿都可以分作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在主體部分又縱橫展開,形成不同的層次。體現出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反映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可以記敘與抒情相結合,謳歌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蹟,達到鼓勵先進、鞭撻落後的目的:也可以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達到統一思想、興利除弊的效果。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適當調整演講稿的結構,使結構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從而突出演講的主題思想。而演講稿的結構作為整體,是演講稿的形式範疇。但結構的構成,也有它的形式和內容。從整體看,結構是演講材料的組織構造,是演講者依據主旨、意圖對材料進行組合、編排而成的一篇演講稿的框架。分開看,它也有它的形式,即一篇演講稿由哪幾部分組成;也有它的內容,即哪個部分講什麼。結構的中心是回答和解決這次演講“怎樣講”的問題,因此要寫好演講稿首先要掌握好演講稿的結構。
結構的實質是將來自各方面的分散的演講稿構成因素(主旨、題材、材料等)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使構成因素的原有意義集中、突出出來並昇華出一種新的意義和資訊傳播給聽眾。
演講稿結構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認定的“三一律”。它由意義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即開頭、正文、結尾所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講稿結構的形式特點。從形式上看,這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意義和作用;從內容上看,則是統一的,是同一個主題、題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現,要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這裡,開頭處於演講稿的重要位置,應該力求迅速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避拖沓、冗長和客套;結尾則在於使整個演講給聽眾留下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題旨、加深認識、促人深思、耐人尋味,文字不可過長。
一般說來,任何演講稿的開頭和結尾的結構方法及意義、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則不盡相同,至少有兩種特殊模式。這裡介紹的就是正文的兩種特殊模式:議論式結構模式和敘述式結構模式。
(1)議論式結構模式,即以普通論文方式安排的結構。由提出問題、分析論證和得出結論三部分組成。一般只提一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而議論方式則多種多樣。其結構順序一般是問題在前,分析論證在中,做出結論在後,這其實是大“三一律”中的小“三一律”。這個小模式前加開頭,後加結尾,就是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開頭、問題、分析論證、結論、結尾。
(2)敘述式結構模式,即以聽眾的心理線索安排的結構。主要以趣味、情感打動聽眾,像小說、故事的開頭。不明顯分出問題、論證和結論等各部位,主旨於夾敘夾議中顯露;所敘述的幾件事或以時間為序,或以空間為序,從引人人勝的目的出發進行安排。
每一番夾敘夾議都可以構成一個段落,一篇演講稿可能由幾個段落組成,並按時空順序排列,不分先後部位。把它放在演講結構的一般模式中則為開頭、夾敘夾議(往復)、結尾。
這類演講稿的主體。是展現演講稿主旨的主要部分。它的材料取捨、安排與記敘性文章的方法相似。它可以透過“議”銜接,可以有較大的跳躍性,議論和抒情的成分可以多一些。運用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安排結構,首先要認識材料的本質和意義,把它置於最適合的部位上,才能從本質意義上闡釋或引出議論或抒情、結論;其次要認清幾種材料間的關係,使之在安排時或相同、或相反、或並列、或主從、或包容、或先、或後。
掌握了演講稿的基本結構,再來著手進行演講稿的寫作,自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演講的開頭
演講稿的開頭在其結構中處於顯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來說在開頭部分,演講者要引入他所要闡釋的主題,使聽眾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好的開頭還要能抓住聽眾,透過一定技巧使聽眾有繼續聽下去的興致。但如果故弄玄虛,亂加渲染,就會弄巧成拙,甚至事與願違,引起聽眾的反感。
有這樣一位演講人,在作演講時,開頭便說:“女士們。先生們,在我講正題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聽眾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過來。可是這位演講者並沒有馬上講他的故事,卻左右看了看,見門沒關嚴,特意親自把門輕輕關嚴。那樣子,彷彿怕別人偷聽似的。之後,他喝了口水,鄭重地清了清嗓子。這一切使聽眾以為他會講個從來未聽過的或是神秘的故事,無一不靜靜地等待著。誰知他接著說:
“我要給大家講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歲了……”
聽眾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並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只是以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作為開頭並沒什麼新奇可言,卻一定要製造出過分神秘的氣氛,聽眾難免會有上當受騙之感,這麼一個嚴肅的故事被演講者渲染得不倫不類,又實在讓人覺得可笑。倒不如平鋪直敘,娓娓道來,讓人覺得真切樸實。
其實,演講稿的開頭部分也從側面反映出演講者的文風,那種噦裡噦唆、遮遮掩掩的開頭方式很難和簡潔精練的文風聯絡起來。
由此可見演講內容不同,開頭的方式也可以靈活選擇,並沒有什麼固定方式。
2.演講的主體
演講稿的主體是指開頭和結尾之間的文字,這是演講的主要部分。主體演講得如何,決定著本篇演講質量的好壞,論點是否令人信服,決定於主體的闡述。
演講內容上有詳有略,篇幅上有長有短,這樣才能使整篇演講顯得有重點,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既不會因為各個觀點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泛泛而談而讓聽眾沒什麼印象,也不會因為事無鉅細一概長篇大論而讓人覺得厭煩。
演講稿的重點,或是要讓聽眾瞭解的重要資訊,或是希望取得聽眾贊同的看法、認識,或是領導者期望下屬心領神會並在行動中加以貫徹執行和大力推廣的意志、意圖,隨演講內容不同而各有所異。如果在演講稿的篇首提出了重點,那麼在主體部分還要進一步加以詳細闡述。否則演講一結束,聽眾就把重點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著重講演的部分也正是聽眾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部分。重點表現在一兩個問句上的情況很少,絕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幾個段落結合而成的一個層次、一個部分,或集中在一個層次、一個部分的某幾個段落上。重點集中是一個辦法,也可以重點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層層展開,但必須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演講的結尾
結尾是演講內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講稿的有機組成部分,萬萬不可忽視,有的演講者在結尾處要麼草草收兵,要麼畫蛇添足,要麼採用陳詞濫調的套話。如“關於某某問題我再補充幾句”“我前面講的某一點是很重要的。在這裡再強調一下”“我的話講完了,講得不好,請大家指正”等,都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
做文章,尚有“鳳頭”“豹尾”之說,對於一篇演講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謂“豹尾”,是指演講的結尾收束應該像虎豹之尾那樣剛勁有力而又斑斕多彩,給人鼓舞、耐人尋味。
一篇完整的演講稿都可以分作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在主體部分又縱橫展開,形成不同的層次。體現出演講者思路展開的步驟,反映著演講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內容上可以記敘與抒情相結合,謳歌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蹟,達到鼓勵先進、鞭撻落後的目的:也可以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達到統一思想、興利除弊的效果。根據演講內容的不同,適當調整演講稿的結構,使結構更好地為內容服務,從而突出演講的主題思想。而演講稿的結構作為整體,是演講稿的形式範疇。但結構的構成,也有它的形式和內容。從整體看,結構是演講材料的組織構造,是演講者依據主旨、意圖對材料進行組合、編排而成的一篇演講稿的框架。分開看,它也有它的形式,即一篇演講稿由哪幾部分組成;也有它的內容,即哪個部分講什麼。結構的中心是回答和解決這次演講“怎樣講”的問題,因此要寫好演講稿首先要掌握好演講稿的結構。
結構的實質是將來自各方面的分散的演講稿構成因素(主旨、題材、材料等)組合成一個新的有機的整體,使構成因素的原有意義集中、突出出來並昇華出一種新的意義和資訊傳播給聽眾。
演講稿結構的一般模式就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所認定的“三一律”。它由意義各不相同的三個部分即開頭、正文、結尾所組成。“三一律”概括了任何演講稿結構的形式特點。從形式上看,這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各有各的意義和作用;從內容上看,則是統一的,是同一個主題、題材和材料在不同部位的表現,要達到的是同一個目的。這裡,開頭處於演講稿的重要位置,應該力求迅速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避拖沓、冗長和客套;結尾則在於使整個演講給聽眾留下一個完整、清晰的概念,力求做到揭示題旨、加深認識、促人深思、耐人尋味,文字不可過長。
一般說來,任何演講稿的開頭和結尾的結構方法及意義、作用都是一致的。但正文則不盡相同,至少有兩種特殊模式。這裡介紹的就是正文的兩種特殊模式:議論式結構模式和敘述式結構模式。
(1)議論式結構模式,即以普通論文方式安排的結構。由提出問題、分析論證和得出結論三部分組成。一般只提一個問題,得出一個結論,而議論方式則多種多樣。其結構順序一般是問題在前,分析論證在中,做出結論在後,這其實是大“三一律”中的小“三一律”。這個小模式前加開頭,後加結尾,就是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開頭、問題、分析論證、結論、結尾。
(2)敘述式結構模式,即以聽眾的心理線索安排的結構。主要以趣味、情感打動聽眾,像小說、故事的開頭。不明顯分出問題、論證和結論等各部位,主旨於夾敘夾議中顯露;所敘述的幾件事或以時間為序,或以空間為序,從引人人勝的目的出發進行安排。
每一番夾敘夾議都可以構成一個段落,一篇演講稿可能由幾個段落組成,並按時空順序排列,不分先後部位。把它放在演講結構的一般模式中則為開頭、夾敘夾議(往復)、結尾。
這類演講稿的主體。是展現演講稿主旨的主要部分。它的材料取捨、安排與記敘性文章的方法相似。它可以透過“議”銜接,可以有較大的跳躍性,議論和抒情的成分可以多一些。運用演講稿結構的特殊模式安排結構,首先要認識材料的本質和意義,把它置於最適合的部位上,才能從本質意義上闡釋或引出議論或抒情、結論;其次要認清幾種材料間的關係,使之在安排時或相同、或相反、或並列、或主從、或包容、或先、或後。
掌握了演講稿的基本結構,再來著手進行演講稿的寫作,自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注意以下三個主要方面:
1.演講的開頭
演講稿的開頭在其結構中處於顯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一般來說在開頭部分,演講者要引入他所要闡釋的主題,使聽眾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好的開頭還要能抓住聽眾,透過一定技巧使聽眾有繼續聽下去的興致。但如果故弄玄虛,亂加渲染,就會弄巧成拙,甚至事與願違,引起聽眾的反感。
有這樣一位演講人,在作演講時,開頭便說:“女士們。先生們,在我講正題之前,先給大家講個故事。”聽眾刷地把目光和注意力全部集中過來。可是這位演講者並沒有馬上講他的故事,卻左右看了看,見門沒關嚴,特意親自把門輕輕關嚴。那樣子,彷彿怕別人偷聽似的。之後,他喝了口水,鄭重地清了清嗓子。這一切使聽眾以為他會講個從來未聽過的或是神秘的故事,無一不靜靜地等待著。誰知他接著說:
“我要給大家講的是白求恩的故事,白求恩是加拿大人。50多歲了……”
聽眾被吊起的胃口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並非白求恩的故事不感人,只是以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作為開頭並沒什麼新奇可言,卻一定要製造出過分神秘的氣氛,聽眾難免會有上當受騙之感,這麼一個嚴肅的故事被演講者渲染得不倫不類,又實在讓人覺得可笑。倒不如平鋪直敘,娓娓道來,讓人覺得真切樸實。
其實,演講稿的開頭部分也從側面反映出演講者的文風,那種噦裡噦唆、遮遮掩掩的開頭方式很難和簡潔精練的文風聯絡起來。
由此可見演講內容不同,開頭的方式也可以靈活選擇,並沒有什麼固定方式。
2.演講的主體
演講稿的主體是指開頭和結尾之間的文字,這是演講的主要部分。主體演講得如何,決定著本篇演講質量的好壞,論點是否令人信服,決定於主體的闡述。
演講內容上有詳有略,篇幅上有長有短,這樣才能使整篇演講顯得有重點,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既不會因為各個觀點只是蜻蜓點水似的泛泛而談而讓聽眾沒什麼印象,也不會因為事無鉅細一概長篇大論而讓人覺得厭煩。
演講稿的重點,或是要讓聽眾瞭解的重要資訊,或是希望取得聽眾贊同的看法、認識,或是領導者期望下屬心領神會並在行動中加以貫徹執行和大力推廣的意志、意圖,隨演講內容不同而各有所異。如果在演講稿的篇首提出了重點,那麼在主體部分還要進一步加以詳細闡述。否則演講一結束,聽眾就把重點忘了。
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著重講演的部分也正是聽眾印象最深、感觸最多的部分。重點表現在一兩個問句上的情況很少,絕大部分是集中在由幾個段落結合而成的一個層次、一個部分,或集中在一個層次、一個部分的某幾個段落上。重點集中是一個辦法,也可以重點分散在全篇各部分中,層層展開,但必須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演講的結尾
結尾是演講內容的自然收束,是演講稿的有機組成部分,萬萬不可忽視,有的演講者在結尾處要麼草草收兵,要麼畫蛇添足,要麼採用陳詞濫調的套話。如“關於某某問題我再補充幾句”“我前面講的某一點是很重要的。在這裡再強調一下”“我的話講完了,講得不好,請大家指正”等,都會使聽眾感到索然無味。
做文章,尚有“鳳頭”“豹尾”之說,對於一篇演講稿,道理也是相同的。所謂“豹尾”,是指演講的結尾收束應該像虎豹之尾那樣剛勁有力而又斑斕多彩,給人鼓舞、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