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觀史以明智

    仔細想想,歷史上建都南京的王朝好像都很短命。三國時的東吳,南北朝時候的宋,齊,梁,陳,東晉,五代的南唐,太平天國都建都在南京。直到近代,孫中山定都南京,當了三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老蔣定都南京,最後也沒守住,好像南京有魔咒一樣。

    朱元璋開始的時候定都在南京,後來統一天下之後,朱元璋也覺得,南京偏安江南一隅,動過要遷都的念頭。

    於是他就派當時的太子朱標,幫他去考察適合建都的地方,可惜有可能是水土不服,太子朱標回來後不久就死了。朱元璋悲痛莫名,他一直把朱標當接班人培養,現在白髮人卻送黑髮人。朱標一死,再加上朱元璋當時年紀也大了,就熄了遷都的念頭。

  • 2 # 淡墨青史

    遷都當然會影響大明朝的國運,因為遷都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展現,更是經濟文化重心的轉移。

    歷史上從五帝時期(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一直到南宋前期,歷朝歷代的國都定於河南省商丘或者陝西省西安兩個地方,直到南宋後期被迫遷都到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加上被元朝統治的一百多年,古中國的經濟文化也開始了轉移。

    朱元璋軍事政治集團在1356年,攻佔集慶路後改名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此地有天險屏障、易守難攻,可以全身心地向全國發兵,平定各方起義兵,進而一統天下!經過十二年的征戰於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為大明。在平定中原地區後又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進行了北伐與西征,攻佔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了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在朱元璋等人的浴血奮戰在又迴歸到漢人王朝的統治下了。

    朱元璋一統全國後,或許有點“閒”覺得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短命的朝代,一向相信風水之說的他心中一直想遷都;隨後他的手下那些文官偶爾也覲見說:“應天此地不錯,適合起家、發兵之地,但如今天下已定,我們要治理全國然而應天這個地方,四處環山難以號令天下,影響王政施行啊!”。朱元璋聽了,更加堅定自己遷都的決心,但遷去哪呢?這又成了一個頭疼的問題,多次派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四處定址。

    經多次定址獲得了前朝的兩個古都、北京等地方都適合建都,但朝野上下對此爭議很大一時難以下定奪,後來朱元璋因胡惟庸案件開始誅殺開國功臣,之後又因太子朱標的死而傷心難過。一直把遷都的事情擱淺,直到朱元璋死了遷都的事也未定,就有了題主所問的始終未找到理想的遷都地址。

    結語:遷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過程又發生了諸多的變故,使得朱元璋的遷都計劃已在擱淺,一直到了自己的曾孫朱瞻基才將國都定於北京才有了那句歌頌明朝氣節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3 # 樹妖2

    所謂短命王朝純屬牽強附會,人不行怪地方是天大的笑話,先從歷史說起,三國東吳有獲勝的可能,如果不是孫皓亂來,哪有什麼金陵王氣黯然收,再說東晉,先天不足,而且亂成一鍋粥,自然不會長久,宋齊梁陳各有各的故事,其中劉宋這麼快敗亡,其中之一是劉裕死早了,估計不是死早了江山一統是大機率。兒子不爭氣那是沒法子的事,而且他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對待前朝宗室殺戮過重,失分過多,沒有凝聚力。劉宋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然後齊梁陳都有樣學樣,接班君主素質太差,有的根本就是人渣,斷然不能成事,這鍋能背麼?朱元璋那個大孫子不提也罷,能力太差,就當時環境來說,根本無需削藩,一家人有凝聚力,藩王不可靠,權臣也一樣。就是要削藩也等屁股坐穩了吧,太毛糙了。這個鍋不能背吧?然後大邪教太平天國,那個內訌哦簡直血流成河,如果這個都成功了那也沒天理了,以上這些政權,看看都知道絕不能長久,近代孫中山老蔣都是人中豪傑,其實非常接近成功,時勢造英雄,有時候創業沒能成功與周邊環境有關。說六朝古都不行的論點不足,擱哪兒人不行都是空的,可以舉例子看看哪個城市做都城可以政權長久?施政綱領不行,元首素質不行,社會風氣不行,在哪建都估計都短命,我看南京地理位置氣候都蠻好,其實非常適合當首都,瞎扯的風水說能夠有各種版本,純粹是亂說。

  • 4 # 醉吟史軍

    前言:

    遷都不是說幹就幹的事,遷都意味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要從這個地方制定,都要從這個地方誕生。

    正文:

    朱元璋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

    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有緒,唯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預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廢興有數,只得聽天,唯願覽朕此心,福其子孫。

    一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朱元璋為何會認命?把遷都的心願留給後世子孫完成?

    一則是因為文章中提到朱元璋不想勞民傷財二則是因為朱元璋的皇長子朱標(朱元璋認定是接班人)因為考察遷都的地理地貌後就生病去世了。這對朱元璋來說可謂晴天霹靂,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三則不是朱元璋確實找不到比南京更合適的地方,他考慮過宋朝的都城河南開封,也考慮過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但是開封地勢不行,沒有天險。鳳陽又太窮,養不了國家。而南京既然有天險,又經濟富庶。

    元璋又為何找不到更合適的地方遷都?

    首先是因為朱元璋本就是個安徽人,早年當遊方僧的時候也是去的南方,對北方的瞭解沒有比南方的掌瞭解大。而遷都之事有聚國之事,必須慎之又慎。其次是因為當時北方一直是元朝的地盤,百姓基本都在元朝的統治下,風度人情在和元朝融合,不像南方早早就起義,早早就參雜著漢人的氣息。朱元璋北伐後才佔領了北方。一切都得重新認知、重新教化。這都需要時間。後確實是朱元璋已經年老,加之他一直整肅朝政,查處貪腐,比如說“胡惟庸案件”,為後代子孫(朱允炆)打造環境,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一旦耽擱下來,而且一開始就沒有完成,後邊就更難實現了!

    我是白公子怪談明史,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選關注。我將繼續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的回答。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南亞哪個國家消費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