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正永生

    謝你邀請回答。聊天也是一門科學,聊天要看看年齡段,為什麼一個人和誰都能聊得上來?就是這個人利用了科學性而又有藝術性聊天,才能和誰都能聊得上來。還有一點要注意:要看你和他聊天的那人,性格、職業、愛好去引聊,逐步靠近你要聊的正題。這還要觀顏察色,發現對方不喜歡馬上轉移話題。和大孩子聊天就得根據他的興趣愛好去聊,才能開心達到目的和奏效。

  • 2 # 寶媽麗麗在修行

    隨著孩子長大,很多父母都說越來越難跟孩子溝通。

    原因是親子之間有很多的溝通障礙。比如:

    1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小圈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

    孩子世界有自己的規則,他們不想把這些告訴大人,覺得這很酷。

    我們已經離開孩童世界太遠,不明白這裡面的各種道道,有時候看著孩子會覺得不可理解。

    2 父母的評價讓孩子對他們很失望;

    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情形:父母總拿你跟別人家的孩子對比。由點及面地擴大事實,看不到你的好。

    比如今天多玩兒了會兒,作業到十點還沒寫完。媽媽會說:你總是拖沓不寫作業,磨磨唧唧,看你長大能有啥出息,看鄰居家小明·······

    看,今晚玩的時間長了,作業完成的晚結果被父母說成了“總”拖沓,上升到長大有啥出息的高度,又拿來跟小明比,好像自己一無是處。

    這樣不實的評價,讓孩子很憤怒,他們最討厭父母這樣的行為。陷入這樣的談話,你們的溝通便沒法繼續。

    3 自我保護,不承認自己有問題。把自己的焦慮都推到孩子身上;

    教育界裡有句話:每個有問題的孩子身後都有一位有問題的家長。

    很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看到孩子有他們不喜歡的行為就著急,希望孩子立馬變成愛學習的乖孩子,如若不然就焦慮,焦慮轉變成氣憤,氣憤變成指責、批評。這樣孩子輕則反抗,重則也會被傳染焦慮,不知如何平復。

    其實家長有必要思考一下自身有什麼不足,反觀自身可以為孩子做什麼,而不是武斷地要求孩子。身為父母,要努力為孩子創造條件,做好表率。

    4 不尊重孩子。

    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想讓自己的想法得以踐行,這便是

    孩子口中的專治父母。

    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站在父母的高位指責,命令。孩子會感覺自己說什麼都沒用,面對這樣的父母他們有一種無力感。還如何溝通呢?

    5 蔑視,忽視孩子的感受。

    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分享自己的感受,期望得到迴應與共鳴。然而父母卻說這有什麼呀?我那會兒·······你看,孩子告訴你是想從你那裡得來一些認同與幫助,結果被你一下否定了。更有甚者,否定的同時還蔑視孩子的感受,你小屁孩還有這想法,你有這想法說明你太········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從你那裡得到的都是不好的反饋,就不願搭理你了。

    正是這些行為阻隔了你和孩子的溝通。如果你想跟孩子好好溝通,首先你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針對問題找解決方案。

    孩子不是機器,你不能隨意改變出廠設定。這個世界上我們能真正控制一個人很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做出改變從而影響周邊。那麼如何做才能跟孩子更有效溝通呢?

    一 換位思考,互相理解、尊重。

    換位思考是溝通的前提。

    生活中我們總是站在自己角度想問題,容易根據自己的經驗臆測。都為自己發聲,聊天就進行不下去。

    你想跟孩子溝通,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想一想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理解之後,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他們出謀劃策。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容易,孩子如此我們成年人亦是。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思想,每個人的思想都值得被尊重。給予對方尊重不武斷地否定他們,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溝通得以繼續。

    二 共情孩子,然後一起想辦法

    很多父母一看見孩子哭鬧、跟自己想法不同、不配合等,就有莫名的火氣。有人能忍住不說,但態度上大打折扣,有人簡單粗暴,嚴厲呵斥。這股負能量在你們之間流動,沒有出口。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最好的辦法是共情孩子,蹲下來以平等的姿態跟他們說話:我理解你為什麼不開心,是因為剛才·······等孩子平復了之後再跟他們分析,你看剛才這種情況是因為·······,讓我們一起來想象如何應付這樣的事。下次我們再遇到這種事該如何辦?

    這樣做讓孩子得到安慰的同時,感到有人在支援自己。你們一起想辦法這種積極的做法,也會對孩子將來處理情緒問題大有助益。

    三 “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連結平時

    武志紅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看見。當你知道自己被看見、被容納,就感到了愛,與人建立了連線。

    孩子每天都在求關注。 不會說話時指給你看,希望你來分享本寶的心情、感受;會說話後每天都嚷嚷:媽媽看我,媽媽你說這樣如何?爸爸我也·······;

    有的父母能及時捕捉,給孩子很好的迴應:我看到了,你搭這個積木好像·······

    有些則心不在焉匆匆迴應。這樣,你與孩子的連線就斷了。

    時間一久,孩子會覺得跟你說沒用,繼而轉向他人,或內化,變得孤僻不愛言語。從而你越來越看不懂寶寶,寶寶也不樂意把心事講給你聽。

    怎麼辦呢?傾聽,“看見”他們。

    用心迴應建立連線,容納,理解他們,這就是愛發生的核心。包裹在愛裡,寶寶知道自己是被接納,被支援的,你們的關係會更融洽,更易溝通。

    四 注意說話方式

    如何說話讓別人更愛聽是一門學問。同樣的內容措辭不同,結果不同。禮貌公平,不帶評價的“我表達”就是其中一種不錯的方式。

    1. 當……的時候(引發感受的情境是什麼)

    2. 我感覺……(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

    3. 我希望……(說出你希望發生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要把對方作為原因放在裡面,比如我很煩躁,因為你不好好寫作業。這只是給責備披上了一件外衣,對方依然感受到批評,就會啟動各種不良應對模式。

    你可以說,我上了一天班很累,下班後還要做各種家務。我希望你可以早點兒寫作業,這樣可以幫助我減輕一下負擔。

    表達的時候陳述事實,不帶評價性詞語,這樣別人便不會感到攻擊。

    其實你所謂的懂得,只是在大腦裡儲存了這個資訊,真正實踐過,體會過才叫“知”。才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育兒是一條辛苦又充滿樂趣的自我進階之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成就自我,又有很多人在其中迷失自我。該如何走,自己掂量。與諸位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火箭引入奇才的莫里斯,應該怎麼交易?是否能加強火箭的替補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