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越人歌 (無名氏·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知不知? 《越人歌》,最初見於古詩十九首,相傳是中國最早的譯詩。 據說當年楚國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女愛慕他,用越語唱了這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譯出,就是今天我們在輾轉相傳的年代看到的:"今夕何夕兮,中搴洲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羞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木尚有知(枝),而君心尚不如木枝(知)。又——"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今夕何夕兮,得見君子。今夕何夕兮,得見君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首越人歌,據西漢劉向《說苑·奉使篇》記載,公元前 528年,春秋時代,楚國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遊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中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即此一例,可見早在春秋時代已有翻譯。以上是華夏民族與外族交往時的翻譯問題,至於華夏各國間交往,我想卻未必需要翻譯。因為各國語言雖然差別很大(現在漢族各地方言差別仍然很大), 但上層社會的人必然都通"雅言"(論語對雅言亦有記載),他們交談時大概是說雅言,而不是用本國的方言。至於一般的百姓,雖然不懂雅言。但跨國的交往情況不會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有小孩如何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