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明清時期出現大量地方誌,其實只是今日我們看到的區域性現象,事實上地方誌的井噴式發展應該是在兩宋時期便已開始,只因宋版志書距今太遙遠,留存的數量不多而已。地方誌的產生和推廣,與朝廷的重視和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息息相關,而其蓬勃之始,與宋代文化鼎盛和大一統局面是緊密關聯的,以致後世兩個大一統朝代得以延續和保持。

    中國的地方誌,包括府志、縣誌、廳志和鎮志等,其源頭並非唯一,更多的時候是多源性,但最早源自中國的史書記載應該是公認的。

    比如先秦時代的《禹貢》、《山海經》,乃至《周禮》、《春秋》等都對後世地理方誌產生極大影響。

    而溯其正源,在形式上比較接近的,應該是唐貞觀年間魏王李泰主持編修的《括地誌》和後來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大有引領潮流的感覺。

    唐代人編修的志書一般是附圖說話,以圖為核心,而進入宋代後,這種格局發生變化,開始形成今日誌書重點介紹山川地理、戶口災詳、人文特色和藝文典故等風格,如引領風向的《太平寰宇記》,及後來的地理專著《輿地紀勝》、《輿地廣記》等也開啟另一風格,可以說是百家齊放。

    也正因為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局面,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於是在唐人志書的基礎上,中央要求各地方要定時提供當地的詳細記錄,包括山川、戶口、賦稅等資訊,當此時,各地便開始呈現出以全國性志書為模板的府縣誌基本形貌,從而開啟了地方誌的繁榮時代。

    而到了明清兩代,這種修志傳統得到系統的統一,如各朝代的一統志,及各府縣誌在各地長官的主持下不斷更新,這得益於宋代的啟蒙和全國的統一與安定。

  • 2 # 史志樂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與中國曆代都有編修地方誌的傳統有關。漢代的《吳越春秋》、《越絕書》是中國最早的地方誌,東晉有常璩的《華陽國志》等。自從 唐宋以後地方誌進入發展期,成果蔚為大觀 ,這為以後繁榮奠定了基礎。2.與傳統文化重吸取歷史經驗,儲存歷史文獻的習慣有關。歷朝歷代都有收集、編撰、修訂前朝和當朝風俗志等的慣例,這是修志的基礎。 3.兩宋一直到明清,中國地方士紳不斷髮展,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成熟的文化體系和內在精神追求,著書立說等也是士紳在鄉間活動的重要一環,編纂地方誌成為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4、明清兩代政府對地方誌的編纂十分重視,永樂十年《修志凡例》就確定了方誌體例,對志書類目的名稱和內容做了詳細的規定。所以我們看到的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在體例上較之前代顯得更為系統和統一。由此也可見明代統治者對修志的重視程度之深,以致達到”郡邑莫不有志“的程度。5、國家政權對地方的統治不斷深入,導致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地方誌書,以便於流官儘快瞭解地方事務,加強統治。除了以政區為單位編修的縣誌、府志、省志之外,還出現了《四鎮三關志》、《蒼梧總督軍門志》等等型別的專志,均是以實用為目的而編修的地方誌書。 6.明清時各地經濟文化發展帶來的客觀需求為地方誌的出現提供了內在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獅子兔的耳朵有黑東西,是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