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史暮想

    經筵這個制度,始於宋代成型,明代已經非常完善了。清承明制。

    總體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有積極意義的事情,雖然對於皇帝而言,這不見得是件美事。畢竟正襟危坐地聽大臣在那縱論古今,很多人都覺得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大臣文官集團來說,這是非常好兜售自己政治見解和執政思想的機會。

    歷史無小事,一個小小的經筵要是把握好影響了帝王,很可能就會出臺自己的政策。

    在明代,經筵總體來說還是大臣講,皇帝聽,然後雙方交換意見,形成筆錄。之後再下一個話題。但是到了清代,特別是從乾隆開始,經筵的性質就開始變了。

    乾隆皇帝認為經筵談論的東西很多都是空泛而無實質意義的,對於治國是虛無縹緲的,所以很是反感。甚至自己專門寫文章來批判某些大臣在經筵上的觀點。而乾隆覺得自己的主觀意見才是正確無比的。

    客觀地說,明代文官們雖然內鬥得很兇,但是還是蠻有骨氣的。翻開明代歷史,因為反對皇帝的意見而直言上書的大有人在。這些人有的婉轉告誡,有的言辭激烈,上書中把一些小事情上升到亡國滅種的高度比比皆是。明代皇帝是真心不好當。而如果皇帝發怒了,文官們一個個更是敢作敢當,要打要貶甚至要殺,都悉聽尊便。

    因為在明代的文官們看來,因為直言觸怒天顏而被降罪受罰,是一件非常光榮,值得青史留名的大事。

    但是到了清代,文官們開始變得猥瑣,懦弱,自私。不得不佩服清廷的“洗腦”,把這麼一幫讀書人真正變得一群“軟骨頭”。整天的蠅營狗苟,各種吹噓拍馬。當皇帝開始表現出經筵的不耐煩時候,更多的人是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有的甚至上書大拍馬屁,說經筵所議怎可與吾皇聖明相較,無恥得實在令人作嘔。

    另外,滿清貴族雖然推行漢化,但是統治階層還是保留了一定的遊民特性。所議對於漢人的一些道統,天命的言論,基本上是不怎麼感冒的。老祖宗沒怎麼讀過書,還不是照樣拿了大明的江山,這點他們倒是也沒說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找個如意郎君的唯美古風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