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型別,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
脾胃虛弱的常見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如表現為脾氣虛則見: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如表現為脾陽虛則見: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如表現為脾不統血則見: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如表現為中氣下陷則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如表現為胃陰虛則見:見口乾唇燥,嘈雜,乾嘔,飲食減少,或吞嚥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乾結,舌紅中心幹,少苔,或舌光、幹絳,脈細數等。
如表現為脾胃虛寒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證施治
1.治療原則
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化溼。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可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2.主方運用
(1)六君子湯適於脾虛諸證。
方藥: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
脘腹痞悶脹痛,噁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洩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炮附片、乾薑;或咳嗽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型別,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脾氣虛”一詞出於《內經》,如《靈樞·天年》篇中有“七十歲,脾氣虛,面板枯”的論述。其後歷代醫家對脾氣虛證進行深入研究及發揮,指出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若先天稟賦不足,或素體脾胃虛弱;或後天失於調養,或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或勞倦過度,憂思日久,損傷脾胃;或年老體衰,或大病,久病之後,元氣未復,失於調養,均可使脾氣虧虛,運化功能失常,導致氣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氣虛證。
臨床表現
脾胃虛弱的常見臨床表現:病程較長,洩瀉時輕時重、或時發時止,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吃多後見腹脹、大便多,平素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形體瘦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如表現為脾氣虛則見: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弱無力。
如表現為脾陽虛則見: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體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白帶多質稀。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如表現為脾不統血則見:為脾氣虛則運化無力,氣血虧虛,可見食少,腹脹,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一為多種出血症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等。便血而屬脾不統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雜,或先便後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見脾氣虛症狀;崩漏而屬脾不統血者,表現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盡,色淡質薄,面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納呆便溏等。
如表現為中氣下陷則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渾濁如米泔等。多見於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腹瀉等病。
如表現為胃陰虛則見:見口乾唇燥,嘈雜,乾嘔,飲食減少,或吞嚥不利,食後胸膈不適,大便乾結,舌紅中心幹,少苔,或舌光、幹絳,脈細數等。
如表現為脾胃虛寒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辨證施治
1.治療原則
脾胃虛弱的為健脾益氣,助運化溼。主要方劑:六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常用中藥有黨參、白朮、茯苓、山藥、苡仁、焦山楂、焦神曲、陳皮、砂仁(後下)。可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
如時見腹痛,加木香、香附;兼舌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大便清稀,小便色清,腹部隱隱作痛,加炮姜、肉豆蔻、益智仁;少氣懶言,便瀉不止,甚至脫肛,加黃芪、升麻、葛根;兼夾溼熱,口苦舌黃,或大便夾黏凍,加黃連、馬齒莧。
2.主方運用
(1)六君子湯適於脾虛諸證。
方藥: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
脘腹痞悶脹痛,噁心嘔吐者,加木香、砂仁、藿香;若洩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加炮附片、乾薑;或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