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嫩江船伕
-
2 # 約翰John107069421
每年4月5日‘’清明節‘’已被中國政府法定為傳統文化的節日,用法律的形式加以頒佈,提高了對傳統文化節日法定地位和崇高的精神地位。
祭祀先人,先賢,先祖,親人,父母從舊石器時代已開始,隨著生活和科技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墓葬,殯葬的規格,形式都在發生變化,中國地域廣闊,東西南北,五十六個民族,一定程度反映出政治、經濟、生產、生活、風俗、宗教、觀念、信仰等方面的情況,蔚為壯觀,各不相同,從天葬,壁葬,樹葬,塔葬,涯葬,海葬,棺葬,墓葬,火葬……,千姿百態,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祭祀文化的博大精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奇葩。
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特別是網際網路大資料時代,祭祀的形式和方法更是層出不窮,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更是快捷便利,觀念與形式的結合,網上祭祀,像片祭祀,音樂祭祀,回憶祭祀,環保祭祀,鮮花祭祀,不再拘泥於一種單一的方法,人們更認識到土地資源集約化,採用更加靈活的祭祀方法,捐獻遺體,骨灰灑入大海等等,更是對逝者生命的敬畏和尊重,這是文明社會的標誌,這是精神文明的標誌,這是人類進步的標誌。
聖經上說:‘’你是塵土,仍歸於塵土‘’。生命百年有期,精神是永恆的,生生不息,今天我們祭祀先人,先賢,先哲,民族英雄,親人,父母是不忘他(她)們的精神,繼承他(她)們的遺志,薪火相傳,這才是祭祀的真正意義!
列寧曾說過:‘’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銘記遺訓,銘記恩情,銘記親情,銘記師情,讓‘’清明節‘’注入新的內含,更有意義而不是留一種形式。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幾多情,無處說,落花飛絮清明節。‘’
-
3 # 路尋寫作創富
當然非常有傳承的必要!
清明節祭祖是飲水思源,是追根溯源!“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
清明節祭祀是一種文化傳承,這種文化讓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無論是戰亂年代還是和平年代,祭祀文化一直在民間傳承,紮根在所有華人的內心深處。這種文化凝聚力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斷的內在原因,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堅實基礎。
回覆列表
清明節做為節氣,它知冷知熱,樸實溫暖,深受人們喜愛。作為節日,最主要的祭祀文化沿續數千年,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的傳統活動,很有必要傳承下去。因為,祭祀活動,一是承載的是人們對親人、祖先的思念和尊敬,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二是對自己身份的確認。祭祀時,家族成員往祖墳這兒一跪,長幼有序,從側面提醒大家都是出自同一血脈,平時有什麼磕磕碰碰的,看在同一祖宗的份上,都可忽略不計。重溫自己的定位之後,就再次確認自己從哪兒來、是誰,與其他親人是怎樣的血緣關係。有了這兩個主要內容,家族就會更加團結,親情就會更加鞏固,興旺發達的家族,就會再次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