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舟亢5661

    根據這一問題,我可以理解為衛青北擊匈奴以前,漢軍為了抵禦匈奴而如何訓練射箭技術嗎?

    實際上西漢的漢軍在主動北擊匈奴以前,都主要依託長城進行防守,主要原因在於漢軍缺少能夠與匈奴匹敵的良馬,而馬的奔跑能力差異直接導致兩軍騎兵在戰鬥力上的差異。

    匈奴的劫掠技巧相信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一個匈奴騎兵可以不佩刀,但是一定會配弓箭,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被訓練為一邊駕著戰馬馳騁一邊放箭捕獵,所以可以說騎射對他們來說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中原漢軍的弓箭手是作為一種獨立的兵種存在,一般身穿輕便簡單的皮革甲,而每位弓箭手的射箭本領,大部分都是站在原地瞄靶練習,或者類似英國長弓弓箭手那樣仰天45度角齊射練習。春秋戰國時期弓箭手就成為了步兵中的主要力量之一,而真正開始普及騎射是從戰國中後期開始的。

    在兩軍列陣的情況下,步兵的弓箭手可以發揮很大的遠端擊殺作用,但是在面對遊牧民族的時候對方沒有陣型一說,騎在馬上一頓跑一頓射,漢軍步兵站在原地就是靶子,而匈奴騎兵快速移動根本無法瞄準,這就造成了漢高祖劉邦在白登山被匈奴圍困的歷史事件。

    為了應對匈奴騎兵,在漢軍“師夷長技以制夷”大規模訓練騎射之前,漢軍祭出了前朝大殺器——弩,這玩意兒對付匈奴騎兵還是挺好用的。弩在中國出現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而戰國時期達到了新的高度。據《戰國策·韓策一》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可見弩威力之大。弩相對於弓最大的優勢有兩點,一來可以讓士兵長時間瞄準而不會因為手臂疲勞而失去動能。二來在於射程,射程六百步並無考究,但是相比有效射程兩三百米的弓來說優勢還是很明顯的。電影《英雄》相信大家不陌生,雖然秦軍箭陣那段有些誇張了,但是秦軍箭陣確實憑藉強大的弓弩箭陣橫掃天下。

    回到西漢,在白登之圍之後,漢軍深刻認識到了匈奴騎兵的可怕之處,一方面透過外交示弱,另一方面臥薪嚐膽,不斷尋找擊敗匈奴的辦法。戍邊部隊開始大規模裝備弩,因為對一個弩兵的訓練只需要訓練瞄準與配合,而不是特別需要強大的臂力,因此訓練上省時省力。說到瞄準,不得不提到弩上的一處精妙零件:望山。望山,顧名思義就是瞄準器,上面帶有刻度,也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精準度,這是祖宗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反觀同時期的歐洲古羅馬還在用單體弓,而且僅作為輔助步兵使用。在大規模裝備弩的同時漢軍開始訓練自己的騎射部隊,當然在張騫抓牽來大宛國的馬之前,漢軍騎兵再怎麼訓練騎射,也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在這一段時間,靠弩的加持,還是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匈奴的囂張氣焰。

    由於在漢代弩機的各方面完善,弩的發已經達到了頂峰,終於在漢定型,漢弩便成為中國弩的代表。漢弩是漢代弩的總稱,種類主要為擘張弩、蹶張弩、大黃弩及各種弩砲。其中臂張弩與蹶張弩是手持弩,弩力一般不超過九石。大黃弩是漆成黃色的特製強弩,弩力皆在十石(合300kg)以上,最高可至四十石(1200kg),應包抬弩炮。主要由射聲校尉等軍官使用,專用以狙殺敵軍將領,是一種令人生畏的武器,李廣便曾親自使用大黃弩遠端殺數名匈奴裨將,成功破解被圍困的危局。由於其巨大威力,漢代於邊塞設定“馬弩關”,嚴禁十石以上強弩輸出。隨著漢軍的南征北戰,弩也是平步天下,未逢敵手。據考古發現,三國時期伊然沿用漢代弩,弩機、材料與製作工藝等並無太大差異,可見其精妙之處。

    最後再多說一句,南宋相較於西漢劣勢更加明顯,西漢初期是沒有良馬,而南宋連馬都少。為了應對強悍的女真騎兵,南宋步兵的策略也是透過強大的弩來對女真騎兵進行遠端擊殺,可以看到,弩在中國歷史上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發揮著多麼巨大的作用。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感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煮花生怎麼涼拌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