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gmdy43694

      在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是 100℃,水結冰的溫度是 0℃。  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 用符號℃表示, 它的規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定為0, 一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規定為100, 在0到100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1、沸騰  各種液體沸騰時都有確定的溫度叫沸點。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即使同一液體,它的沸點也要隨外界的氣壓而變:大氣壓強越高,液體沸點越高,反之就越低。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這是最為常見的。在一定的外界壓強下,沸騰只能在某一特定溫度(沸點)並持續加熱下進行。液體在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仍然吸熱。這時的飽和汽壓跟外部壓強P相等。液體所受外部壓強增大時,它的沸點升高;反之則降低。不同液體在相同的壓強下的沸點是不同的。這與液體的飽和蒸氣壓有關。若當前溫度下飽和蒸氣壓與外界相同,液體即沸騰,而液體的飽和蒸氣壓與液體的溫度存在正相關關係。如:圓燒瓶裡的水沸騰後停止加熱,沸騰停止,在燒瓶表面倒少許冷水,使瓶內氣壓降低,水重新沸騰起來。  沸騰的條件:(1)達到沸點(2)能繼續從外界吸熱。  2、結冰  水在低溫下變為固體冰的現象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最先記載過這樣一個奇特現象——在同等低溫條件下,溫度高的水結冰速度快於冷水。坦尚尼亞學生姆潘巴1969年使這一現象變得更為人知曉,他發現加糖的牛奶加熱後比未加熱的牛奶結冰速度快。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姆潘巴現象”。  據將於6月3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喬納森·卡茨在對“姆潘巴現象”深入研究後認為,這一現象實際上與水中的溶解物有關。水在加熱過程中,一些通常會使水變“硬”的溶解物,主要是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碳酸鹽,會被“驅逐”出來形成固體沉澱,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附在水壺內壁上的水垢。  卡茨說,未經加熱的水中仍含有這些溶解物,在水結冰過程中隨著冰晶的形成,尚未結冰的水中這些物質的濃度會進一步升高,甚至可達正常水平時的50倍。這種情況會降低水的冰點,這也就減緩了冷水結冰的速度。這一原理就如同下雪後向路面撒鹽防止結冰一樣。  卡茨認為,姆潘巴在牛奶中加糖實際上是使水變得“更硬”,進一步擴大了只含少量碳酸鹽的熱牛奶與富含碳酸鹽的冷牛奶之間結冰速度的差距。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理查德·穆勒認為,卡茨對“姆潘巴現象”的分析是迄今對這一現象做出的最深入、最嚴謹的解釋,並認為卡茨找到了“簡單但對頭”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做酸湯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