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遊牧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②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④見――同“現”,呈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遊牧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②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④見――同“現”,呈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裡。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讚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絡。穹廬是遊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讚美家鄉,讚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