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就覅到
-
2 # 活寶婧
一)對聯的起源 對聯的起源,聯界尚無定論,也很難定論。究其原因,一是當代以前的中國文學史,從未涉及對聯文體;
二是詩文、方誌、掌故等涉及對聯的資料少得可憐,零散孤立,不足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三是尚無聯史專家對楹聯發展史進行長期、深入、系統地研究,所持觀點多為一家之言。據此情況,我們不妨將各種主要觀點介紹出來,在尊重其立論的前提下,作出我們的判斷。 1、對聯起源於偶文。對偶的應用,是人類使用語言、文字的自然產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在樸素的對稱美學觀念的影響下,無意識地創造了對稱性的語言。文字產生以後,文人們將這些語言、思想記錄下來,就產生了對稱性的文句,即為偶文。 上古時期的《吳越春秋》中載有一首《彈歌》(傳為黃帝所作): 斷竹,續竹; 飛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辭的意思是,割斷竹子,連線成弓,裝上泥土,飛射禽獸,獵取肉食。歌辭兩言一句,音節短促,節奏感很強,可能是制彈弓時所唱,也可能是用彈弓狩獵時所唱,非常古樸敦厚,反映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用現代漢語語法分析,四個短句都是動賓結構,詞性相當,雖然不是對聯,但其對偶的修辭法與現在的律聯是一致的。 偶文在先秦的詩文中更為頻繁地出現。如:《尚書》:“滿招損,謙受益。”《周易·乾文言》:“水流溼,火就燥。”屈原《離騷·湘君》:“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禮記》:“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些對偶句,都是自然運用,未加任何雕琢,為對聯的產生奠定了修辭基礎。
起源::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發展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發展: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
分類:
按用途類分
春聯楹聯賀聯輓聯贈聯中堂聯
按藝術特點分
疊字聯復字聯頂針聯嵌字聯拆字聯音韻聯諧趣聯迴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