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華人在防治瘟疫方面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在積極預防和救治方面也是很有成效的。
一是歷史上許多醫家名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歷史上曾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抗防治瘟疫名醫,也是他們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如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就是以治療“傷寒”病成名的,他的著作《傷寒論》有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書中的方藥至今沿用。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二是透過接種減毒疫苗,減少了很大災害。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
三是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其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四是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五是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
五是普及防疫常識,加強醫學教育。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儲存了下來。
古代華人在防治瘟疫方面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在積極預防和救治方面也是很有成效的。
一是歷史上許多醫家名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歷史上曾有“不為將相,偏為良醫”的抗防治瘟疫名醫,也是他們推動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如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就是以治療“傷寒”病成名的,他的著作《傷寒論》有對多種傳染性疾病不同時期的治療方法,書中的方藥至今沿用。神醫華佗用青嫩茵陳蒿草治療流行性“黃膽病”的療法,後來民間流傳“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當柴燒”。現代研究從新鮮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成為一個治療瘧疾的新藥。明代的李時珍,清代的葉天士,晚清的吳瑭(吳鞠通)等醫學家都為治療瘟疫作出過重大貢獻。吳瑭推薦的治療瘟疫後期症狀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現在仍然在臨床使用,稱為治療瘟疫的三寶。
二是透過接種減毒疫苗,減少了很大災害。中國醫學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間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
三是官方組織的抗疫活動,在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漢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東漢的恆帝等都下過有關瘟疫的自責詔書。漢代帝王還曾下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削減馬匹坐騎,用於救援染瘟疫的災民。宋朝其間,瘟疫發病時政府組織醫生為患者義診,藥費由政府支出。從漢代起,就有官方為疫區和患者免費提供醫藥的記載,以後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幾乎成為官府朝廷抗疫的慣例。 四是設立隔離病坊,阻止疾病傳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國古代醫家很早就認識到一些瘟疫病的傳染性,並發現隔離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預防措施。考古發現,在漢代中國就有“病遷坊”設施,用來隔離麻風病人。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武則天時期,改稱為“悲田養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見古代人很早就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五是建立防疫管理,設立邊境檢疫。控制瘟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國家防疫管理系統,並建立邊境檢疫制度以控制國際間的傳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診式》竹簡中記載了在戰國時期就有逐級報告傳染病和對可疑病例調查的制度。宋太祖時規定,所有被派往到邊塞的將官,都要帶隨行醫官負責防疫和健康。元朝設立了民間的醫戶制度,醫戶是政府許可能從事醫療活動的民戶,戶籍由太醫院管理,一旦發生瘟疫,醫戶要參加治療。
五是普及防疫常識,加強醫學教育。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很多預防疾病的常識和方法。唐朝的太醫院相當於國立醫院,設有醫學、針灸、按摩等學科,另外還有地方的醫學教育機構培養醫生和防疫人員。當時還把瘟疫的預防知識和簡單的藥方刻錄在石板上,放置於病坊、村坊和路邊,以示民眾,供緊急情況時使用。南宋時期中國創辦了最早的官立醫科學校,培養各科醫生。各朝代都對以前的醫學藥學書籍進行過整理和研究。秦朝下令焚書時,醫藥書籍例外,儲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