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626316078

    ★★★★★ 一般認為,歷史類專業不太好“市場化”,因此除了當老師不知道能幹什麼。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當前都發展得活躍,雖然有偏淡一點的專業,但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只可惜高校的歷史專業設定的方向性不明確,或者說方向性不強,搞得學這個專業的人找不到歸宿。高校專業課程的“學術性”,是大學生就業的癥結所在。改革專業設定,改革課程屬性,強化所有專業的“應用性”才是出路。 就歷史專業來說,我個人認為應該大有文章可做。如果歷史專業的人出來就是當老師,那太浪費了。要不了那麼多歷史老師。首先,學術型研究工作依然有潛力可挖。中國社會科學院、博物館以及相關的研究機構,歷史人才相當匱乏,老祖宗都快忘記光了。尤其是歷史專業中的技術性、主題類研究人才,更是鳳毛麟角。以至於出現了于丹的濫竽充數,並蓋過了歷史學專家,真是悲哀。如今,只要有一點文字的人,能讀懂一點古文的人,都可以拿歷史來說話,都可以來搞一些講壇,儼然大師在擺法場。都什麼事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簡單:人民群眾需要歷史,歷史學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只是,搞歷史的人都把自己搞成了書呆子,丟失應有的市場。我覺得,真正的歷史學家或者專業人士,應該把自己的搞成歷史的“巫師”,多一些對於歷史的開發,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遠大眼光勇敢去“擦亮”歷史,而不是把一些古董搬來搬去的,而不是把一些文物翻來翻去的,更不只是扛著傢伙全國地底下挖來挖去的。 上面說的學術研究類工作,有很大空間。除此之外,傳播類工作空間似乎更大。編撰出版工作,是歷史學專業的重點工作之一,我們要加大對於歷史資訊的發掘、整理和演繹。歷史題材的小說、影視劇竟然都不是歷史專業的人搞出來的,奇怪也不奇怪。我就納悶了:歷史專家和專業人士哪裡去了?去街頭隨便買一本歷史題材書籍,我敢肯定十有八九是搞文學的人寫的,甚至就是一個普通的文字匠。 如今,文化屬於“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歷史專業在文化大領域中擔負承上啟下的重任。顯而易見:歷史人才沒有做到最好,沒有人盡其才。絕大多數搞歷史的人,會“承上”不會“啟下”,真是無奈。所以,“于丹們”就脫穎而出了,湊合著補上了歷史專業人士的這一課。 我總感到,歷史專業的人,應該有做不完的事情啊,怎麼可能迷茫到不知幹什麼好?如果你愛歷史這個專業,你確實有真正的興趣?你就不會不知道將要做什麼,應該去做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穿絲襪和高跟鞋去相親會不會給男方感覺太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