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約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北韓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周曆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雪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餘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所謂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今所謂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今所謂農曆11月)為正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也就是夏曆。 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 夏曆以寅月為正月。
夏朝 (約公元前 2070至約公元前 1600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時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延續近五百年。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古歷、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週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北韓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周曆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雪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為寅月餘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所謂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丑月(今所謂農曆12月)為正月、周曆以子月(今所謂農曆11月)為正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周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今,都採用夏正,也就是夏曆。 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閏月遊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 夏曆以寅月為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