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項脊軒志》。
節選如下: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如下:
庭院裡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的,現在已經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四段寫於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透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在經歷了結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後,作者於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作品賞析
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
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
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所作的一篇回憶性記事散文《項脊軒志》。
節選如下: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如下:
庭院裡有一株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親手種的,現在已經長得挺拔高大,枝繁葉茂像傘一樣了。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
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四段寫於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透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在經歷了結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後,作者於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作品賞析
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為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
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著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
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