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聊到巔峰

    孔子云:詩以興、觀、群、怨。而這“興觀群怨”四項功能,即是詩詞之精髓所在。

    詩詞的包容性

    詩詞在古代的重要性和今日卻不可同日而語。彼時並無如今這般花樣繁蕪的交流方式,或影片、新聞、自媒體等等,因此,無論是觀人情之風俗、興百感之扼嘆、刺政治之時弊、群同道之友朋,莫不在文學-------而詩又是中國文學之濫觴,其地位自然舉足輕重。

    詩之如此重要,文權之層不免注力其中,文人或以詩文投門問徑、興物言志;統治者也得藉此以興教化。全功於此,詩歌在歷朝歷代都在推層出新,如周之詩經,漢之樂府,魏晉之五七言詩,唐之律詩,其藝術技巧、體裁形式都各有特點,趨於完備,非但如此,其能承載的內容也逐漸擴大。王國維所言一代之文學,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皆能以觀朝代風情,甚至以證文史之實料:

    柳永有《望海潮》雲“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此即想見錢塘之風情;

    李白有《蜀道難》雲“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足見蜀山之巍峨;

    嶽武穆、稼軒諸詞,或見恥於國難、或見武夫激越,凡此種種,或山川描物、城市風情、文人血性,莫不是詩詞精髓所在,要全極一言以蓋之,非“包容”不可。

    詩詞的藝術性

    詩詞之包容性如此之浩瀚,但如何示人以感觸?如何真實、如何形象?這就涉及到詩詞的藝術性了。

    詩詞之於史料文獻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主觀的感性。我們讀詩詞,亦得益於作者高蹈的藝術水平,隨之而欣然、激越、惆悵、怒目,同感而身受--------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藝術的精髓所在。

    當然,想體會這些東西,讀者也是需要一定的審美技藝的。現在很多人是看著詩詞翻譯過來的“煽情白話文”而故作了然,但這種煽情白話文還是詩詞嗎?並不是的,一旦翻譯過來,詩詞的音樂性消磨殆盡、詩詞的精警章法也消磨殆盡。但很多人所謂的詩詞愛好者卻只能看翻譯文,無他,詩詞看不懂,不懂字義、不同文言,只求一個葉公好龍罷了,不學無術者皆誇誇其談,憊懶機巧者妄一步登天.....算了,多說無益,不提也罷。

    故此,五代花間詞、北宋小詞,內容大多都是富貴平生,宴席歌舞之流,但其藝術性尤高,或遣字造句或迤邐婉約,或章法某篇細密連綿。詞之發展,從豔科之屬到無物不能寫;從詞語塵下到雅正堂皇,期間的藝術技巧自是不斷演練,直至頂峰------而這種藝術技巧的精髓,卻非詩詞獨有,而是所有藝術形式共同的精髓。

    題主所問其實不大對,詩詞的精髓並非是詩詞的輝煌,甚至都不能一概而論。詩詞之精髓在於其包容性、藝術魅力;而是否輝煌則是在於地位和流行程度。

    我們從現在來看,文學的地位,已經沒有古代那麼重要了,詩的四個屬性大約只剩下閒暇交友的作用了,換句話說,社會的發展並不依賴於詩詞了,故難以再繼輝煌了,所謂復興詩詞,立意雖好,但終不免淪為詩詞掮客牟利的工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聯:腹有詩書氣自華,上聯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