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華人,但它告訴人們的道理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心裡有他人的人。
鮑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在其學校生活的每個階段,他都是深受其他學生擁戴的學生領袖。但在他身上卻絲毫不見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盛氣凌人,相反,他為人謙和,從內心深處尊重欣賞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天晚上,他邀請幾個朋友到他的房間裡吃晚餐。在吃飯過程中,一個朋友發現了他桌子上的一個座右銘。座右銘只有三個字:我第三。這三個字被鑲嵌在一個精緻的框架裡,朋友們覺得很奇怪,便纏著鮑勃問個不停。鮑勃無奈,只好給大家解釋起來:在我離開家的前一天晚上,媽媽給了我這個精美的框架,並囑咐我一定要將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遠記住這句話,記住媽媽對這句話的解釋。“我的兒子”,媽媽告訴我,“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上帝第一,別人第二,你永遠只是第三。”
由於宗教與信仰的不同,鮑勃的媽媽讓兒子記住上帝第一,別人第二,而你自己只是第三。引申這種含義,我們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誡孩子:祖國第一,別人第二,而我們自己只是第三。
當今的獨生子女在每一個家庭裡大都享有無尚的“特權”,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對夫妻的精心照顧,大家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轉,所以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想他人、考慮自己之外的事情。當這一代孩子成人走向社會之後,又有多少人能夠以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智來溶入社會、建設國家呢?!我始終不能相信:一個心裡沒有他人的人會有國家、會有他人?一個不能掃自己屋的人何以能掃天下、服務社會、貢獻國家?鮑勃母親尚且能如此教育自己的兒子,我們何嘗不能呢?!
讓我們的孩子心裡都有祖國、有他人,裝下除了自己以外的更多的東西,寬闊自己的心胸、完善自己的心智、健全自己的體魄,成為一個利國利民利家利已的人。
這是一個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華人,但它告訴人們的道理卻是相同的,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心裡有他人的人。
鮑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在其學校生活的每個階段,他都是深受其他學生擁戴的學生領袖。但在他身上卻絲毫不見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見的清高、孤傲、盛氣凌人,相反,他為人謙和,從內心深處尊重欣賞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天晚上,他邀請幾個朋友到他的房間裡吃晚餐。在吃飯過程中,一個朋友發現了他桌子上的一個座右銘。座右銘只有三個字:我第三。這三個字被鑲嵌在一個精緻的框架裡,朋友們覺得很奇怪,便纏著鮑勃問個不停。鮑勃無奈,只好給大家解釋起來:在我離開家的前一天晚上,媽媽給了我這個精美的框架,並囑咐我一定要將它放在我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我希望我能永遠記住這句話,記住媽媽對這句話的解釋。“我的兒子”,媽媽告訴我,“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上帝第一,別人第二,你永遠只是第三。”
由於宗教與信仰的不同,鮑勃的媽媽讓兒子記住上帝第一,別人第二,而你自己只是第三。引申這種含義,我們應該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誡孩子:祖國第一,別人第二,而我們自己只是第三。
當今的獨生子女在每一個家庭裡大都享有無尚的“特權”,有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三對夫妻的精心照顧,大家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轉,所以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想他人、考慮自己之外的事情。當這一代孩子成人走向社會之後,又有多少人能夠以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智來溶入社會、建設國家呢?!我始終不能相信:一個心裡沒有他人的人會有國家、會有他人?一個不能掃自己屋的人何以能掃天下、服務社會、貢獻國家?鮑勃母親尚且能如此教育自己的兒子,我們何嘗不能呢?!
讓我們的孩子心裡都有祖國、有他人,裝下除了自己以外的更多的東西,寬闊自己的心胸、完善自己的心智、健全自己的體魄,成為一個利國利民利家利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