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47634925370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體小型到中型(約4公分〔1.6吋〕)的昆蟲體軟弱;翅2對或1對,膜質,大多前翅大後翅小;腹部末端有長尾須兩條,中尾絲或有或無,前翅膜質,三角形;後翅小,圓形。有三根長絲狀尾須。停歇時翅直立。稚蟲水生,咀嚼口器在成體時退化。蜉蝣棲於水溪和池塘中,雄蟲成群飛舞以吸引雌蟲。蜉蝣屬古生翅類,號稱活化石,最早發現的是石炭紀古蜉蝣化石。   蜉蝣目通稱蜉蝣(mayfly),有翅亞綱的1目。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壽命最短的昆蟲,主要分佈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全世界已知有2100餘種。中國已知有100餘種。常見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節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蟲和成蟲是許多淡水魚類的重要食料。不同種類的蜉蝣稚蟲喜歡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們是測定水質汙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對蜉蝣目昆蟲的研究,有助於進一步闡明從無翅昆蟲到有翅昆蟲的進化過程。   已知有14科、約2250種,中國已知有大約250種。

    幼期(稚蟲)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兩季,從午後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蟲進行“婚飛”,雌蟲獨自飛入群中與雄蟲配對。產卵於水中。卵微小,橢圓形,具各種顏色,表面有絡紋,具粘性,可附著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蟲期數月至1年或1年以上,蛻皮20~24次,多者可達40次。成熟稚蟲可見1~2對變黑的翅芽。兩側或背面有成對的氣管鰓,是適於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類,秋、冬兩季有些種類以水底碎屑為食。常在靜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潛掘,或在急流中吸附於石礫下棲息。稚蟲充分成長後,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邊石塊或植物莖上,日落後羽化為亞成蟲。亞成蟲與成蟲相似,已具發達的翅,但體色暗淡,翅不透明,後緣有明顯的緣毛,雄性的抱握器彎曲不大。出水後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經24小時左右蛻皮為成蟲。這種在個體發育中出現成蟲體態後繼續蛻皮的現象在有翅昆蟲中為蜉蝣目所僅有。這種變態型別特稱為原變態。成蟲不食,壽命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澳門版和國行的蘋果系列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