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從人體學角度而言,肢體自然下垂,最舒服也最省力;肘、肩、膝、髖、踝關節,在接近九十度的位置最靈活、有力、敏捷。所以我們的駕駛姿勢儘量保持自然鬆弛,各關節儘量保持在九十度附近。根據這個原則來確定最合適的駕駛操作姿勢。
1、調整座椅高度 上下調整座椅,讓頭部離車頂部大於一個拳頭的距離,眼睛平視的時候視線在風擋玻璃的中上部,可以看到車頭,這就是最合適的座椅高度。
2、調整座椅前後距離 A 手臂要彎曲。調整座椅前後距離,身體後背靠緊座椅,雙手自然前伸,雙手手腕正好搭在方向盤的上沿上,這時肘關節仍能保持彎曲。 B 腿部要彎曲。調整座椅前後距離,將剎車和離合器踏板完全踩到底後,使得膝關節仍能有一定的彎曲,這樣可以保持穩定的蹬踏力,緊急制動時便於靈活反應。 C 方向盤與身體最佳距離。當完成上面兩步時,方向盤下沿與雙腿的之間約有一個拳頭的距離;方向盤安全氣囊與胸部距離也會達到最佳距離,太近了安全係數降低,太遠了不便於操作。
3、調整座椅靠背 身體要滿座椅,所謂“坐滿靠足”,將座椅坐滿坐實,背靠充足,需要調整座椅靠背傾斜角度(大概25度左右最為舒適),同時可以考慮安裝合適的汽車靠墊,這樣向後靠時腰部不會懸空,讓座椅來承受身體絕大部分重量,即使長時間的駕駛也不會覺得坐得疲勞和痠痛。
4、調整座椅頸枕 調整座椅頸枕,使得頸枕的中心線恰好與眼眉在一條線上。除了緩解頸部疲勞之外,還有為防止被追尾時向後衝擊慣性使頸椎骨折的安全作用。
5、雙手抓方向盤最佳位置 老駕駛教材和一般駕駛員,都習慣兩手放在方向盤相當於“10點4點”的位置,而另外一些人認為這並非最佳位置,說法不一。個人認為,不同的車速、不同的路況需要靈活掌握,讓雙手舒服、快速反應、便於操作即可。
我們知道,從人體學角度而言,肢體自然下垂,最舒服也最省力;肘、肩、膝、髖、踝關節,在接近九十度的位置最靈活、有力、敏捷。所以我們的駕駛姿勢儘量保持自然鬆弛,各關節儘量保持在九十度附近。根據這個原則來確定最合適的駕駛操作姿勢。
1、調整座椅高度 上下調整座椅,讓頭部離車頂部大於一個拳頭的距離,眼睛平視的時候視線在風擋玻璃的中上部,可以看到車頭,這就是最合適的座椅高度。
2、調整座椅前後距離 A 手臂要彎曲。調整座椅前後距離,身體後背靠緊座椅,雙手自然前伸,雙手手腕正好搭在方向盤的上沿上,這時肘關節仍能保持彎曲。 B 腿部要彎曲。調整座椅前後距離,將剎車和離合器踏板完全踩到底後,使得膝關節仍能有一定的彎曲,這樣可以保持穩定的蹬踏力,緊急制動時便於靈活反應。 C 方向盤與身體最佳距離。當完成上面兩步時,方向盤下沿與雙腿的之間約有一個拳頭的距離;方向盤安全氣囊與胸部距離也會達到最佳距離,太近了安全係數降低,太遠了不便於操作。
3、調整座椅靠背 身體要滿座椅,所謂“坐滿靠足”,將座椅坐滿坐實,背靠充足,需要調整座椅靠背傾斜角度(大概25度左右最為舒適),同時可以考慮安裝合適的汽車靠墊,這樣向後靠時腰部不會懸空,讓座椅來承受身體絕大部分重量,即使長時間的駕駛也不會覺得坐得疲勞和痠痛。
4、調整座椅頸枕 調整座椅頸枕,使得頸枕的中心線恰好與眼眉在一條線上。除了緩解頸部疲勞之外,還有為防止被追尾時向後衝擊慣性使頸椎骨折的安全作用。
5、雙手抓方向盤最佳位置 老駕駛教材和一般駕駛員,都習慣兩手放在方向盤相當於“10點4點”的位置,而另外一些人認為這並非最佳位置,說法不一。個人認為,不同的車速、不同的路況需要靈活掌握,讓雙手舒服、快速反應、便於操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