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這個問題大概是受到了一些小說的影響,以為凡是箭矢都有刻射手的名字,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個人行為,並不普遍,也很難普及。

    在古代小說《水滸傳》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晁蓋眾將引軍奪路而走,才轉得兩個彎,撞出一彪軍馬,當頭亂箭射來。不期一箭,正中晁蓋臉上, 倒撞下馬來。……眾頭領且來看晁蓋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血暈倒了。看那箭時,上有 “史文恭”字。”

    在現代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同樣如此:“莫圖根急於立功,奮勇迫城,衝在最前,卻被城上一箭射下,貫腦而死……成吉思汗眼淚撲簌而下,抱在懷中,將他頭上的長箭用力拔出,只見那箭狼牙雕翎、箭桿包金。刻著“大金趙王”四字。成吉思汗怒叫:啊,原來是完顏洪烈這奸賊!”

    不知道大家看了感想如何,反正我覺得箭矢上刻自己的名字除了拉仇恨、讓仇家可以定點清除以外,並沒有什麼意義,一般的小兵誰去搞這個?就像晁蓋那個例子,現在很多人都懷疑這是作者故意埋的坑,箭上有“史文恭”就能說明是史文恭射的嗎?當然不能,實際上宋江派人暗殺的可能性大得多。只能說箭矢上刻射手的名字,是小說家言,不能當真。

    軍隊的箭都是國家統一製作、統一儲存的,不會給你刻字

    如果說箭矢上刻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逼格,那也得像完顏洪烈這樣的奢遮之輩,專門定製,箭桿包金,一般個人用箭都是在弓箭鋪自己去買批發,誰有那個閒工夫一支箭一支箭的刻名字?

    要知道箭矢是一種消耗品,上戰場帶的箭數量是相當大的,按《太白陰經》記載:唐代一個軍人數為12500人,裝備弓12500張(附弦37500條,箭3750000支),也就是說每張弓配箭300支,這些都是國家生產,戰時領取,又怎麼可能去給不同計程車兵刻不同的名字呢?

    民國時期的弓箭鋪,和清朝時期毫無區別

    清代,騎射被列為八旗之本, 朝廷專門設立17家弓箭鋪作為皇家御用兵工廠,這些弓箭鋪隸屬內務府造辦處管理,做出的弓箭均上繳兵部,作為戰略儲備,不得外賣,更不可能刻士兵個人的名字了。

    弓有專屬性,在弓上刻字是可能而且必要的,箭是消耗品,刻字沒有意義,又影響效能

    而且,箭桿在空氣裡穿梭,阻力越小越好, 需要反覆摩挲打磨,颳得光滑筆直。如果刻字反而增加了摩擦力,甚至會影響彈道和精度,有悖箭矢初衷。

    所以即使有箭矢刻名,那也是少數人的個人愛好,或者是王公貴族有那個財力人力專門去做,並非普遍化的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