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為微雕。龍門石窟是東方雕刻藝術的瑰寶,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中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的傳說:相傳遠古時期,洛陽南面有湖水,周圍青山蒼翠,芳草萋萋。人們過著平靜的生活。村裡有個勤勞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奇怪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給母親。母親想了想,便告訴他,如果再聽到的話就回答:“開!”誰知一聲未了,天崩地裂,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湧的湖水從裂口傾出,奔騰咆哮地繞過洛陽城,一瀉千里流向東海。水流之後,無數清泉從山崖石罅中迸出,瀉為飛瀑。兩山的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隆,窟隆內影影綽綽全是石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輪廓不清,千姿百態,蔚為奇觀。從此,龍門石窟便名揚天下了。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餘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餘座窟龕、10萬餘尊造像、2800餘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為微雕。龍門石窟是東方雕刻藝術的瑰寶,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中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1961年龍門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