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晝夜鋼琴粉

    很多老人在臨終前,都要掀被子的原因據說是,老人自己是知道自己將要去世,厚實的被子覺得沉重,所以,掀被子是一個將死的舉動,老人臨終蓋一床薄被子比較好。

    華人盛行的是:“百善孝為先”,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別的民族不管不論.

    但是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之所以血濃於水,之所以歷盡滄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濃厚,就是因為華人關愛老人愛護孩童。

    老人,為社會奉獻,為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不僅養育我們,還以言傳和身教向我們傳播做人的道理,雖然我們有時候感覺老人家們知識陳舊、思維方式過於正統古板。

    但是,老人依然是我們心靈的最後的最堅定的依託,我們在現實中碰壁之後,返璞歸真,依然會感受到老人家們傳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會感受到屬於我們民族的內蘊的品質和理念是不能放棄的。

    這是我們民族的魂,經由老人們,再經由我們,一代一代傳承。引導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導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們政府關愛老人,社會關愛老人,家庭成員關愛老人,是絕對正確的,應該的。關愛老人,就要敬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思維方式和自主選擇。

    就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關愛,就要自立自強為老人創造更好的頤養天年的環境,就要對老人放手,使他們有高興的生活方式,就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樹立自己新的社會價值自信和家庭價值自信。

    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教民親愛,莫善於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盡孝心。

    使父母衣食豐足,身體康健,精神愉快,一句話,生活幸福,自己難道不會因此感到欣慰和幸福嗎?據《二十四孝圖說》講,孔子的弟子子路,因家貧經常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老人去世以後,他“南遊於楚”,“積粟萬鍾”,“列鼎而食”,但卻慨然嘆道:現在即使再想回到吃糠咽菜、“為親負米”的歲月,也辦不到了。

    子路之作此慨嘆不是因為他有吃糠咽菜的特殊癖好,而是因為他在失去了孝親的可能性之後,對於孝親這樣一種天倫之樂,產生了強烈的懷念。

    孔繁森在聊城工作的一段時間裡,每逢元宵燈會,他就用地排車或三輪車推著母親圍城區觀看花燈。對於此一時刻的孔繁森,見者有的用瀟灑二字加以形容。

    這形容極其傳神。這正是孔繁森置身於孝親的幸福氤氳中時那種身心快慰舒展情態的生動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規範用字的廣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