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歸義軍節度使
-
2 # 史說紛紜
有關商朝建都的史料十分缺乏,我們現在能認識到的最為遲是於《尚書》之中的《盤庚》三篇裡面:“殷人屢遷,前八之後五。”大意便是殷人遷均非常劇烈,商朝末期遷了八次,商朝末期遷了五次。
自《史記》可知:商朝共計傳十七世,三十一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滅亡。這和《竹書紀年》稱商朝“使用歲四百九十六年”距離絕不遙遠。
按照現在史學界的分法,商朝可分成兩個小的階段。自成湯滅夏到盤庚遷殷之前作為第一階段,稱作早商時期。這一時期商朝劇烈建都,相繼有亳、囂、相互、庇、奄等。
盤庚遷殷後到商朝覆滅作為第二階段,稱作晚商時期。自盤庚登基將均邑自奄遷徙到殷後,商的均邑也也許有過大範圍之內的移動,亦也許發生過兩均共存的局面,但是實際上均是以此殷為均邑的。
那麼,商朝為何要頻繁遷均呢?
事實上,於湯以前的先商時期,殷都亦曾經數次次遷徙,但是通常相信這是屬部落的流移,絕不算均邑遷徙;因而晚商時期,殷人亦以殷作為均邑的。可知商朝劇烈遷均重要指早商時期的殷都遷移。
有關這個問題有很多學說,如“水災”、“遊牧”、“遊農”、“去奢行儉”、“王位紛爭”等說法。
如《書序》便曾經記載:“祖乙圮在耿”。因而《正義》亦記載:“圮,毀亦;河水所毀曰圮”。 這便是“水災”說的由來。
有人相信,早商時期的殷人過的是蒙古人生活,因此殷均屢遷,但是到盤庚時代,農業興盛上去,人們絕不需遷移了。
除此之外,亦有人相信是“王位紛爭”。《史記?殷本紀》謂:“自中丁以後,廢礆因而越來越立諸弟子,弟子或是競相代立,比九世於是諸侯莫朝。”是指仲丁至陽甲九王於位前夕,商朝爆發了連年的王位紛爭。所以殷人劇烈的遷都,剛剛糟糕爆發於這一時期。
有人相信殷均屢遷重要是藉以找尋青銅礦。
我們明白,青銅器於夏商周三代的政治鬥爭之中具有關鍵的地位,不過儲量稠密的銅、錫礦餘分散於以此豫北、晉南為中心的華北平原邊緣的山地,因而商王室對於青銅的需要量亦十分極大。人們被迫急速地遷移,急速地找尋全新的礦源,便能符合需要。
-
3 # 野史演說家
就幾個簡單的原因,沒有必要像他們從網上拓下來的那麼麻煩,
資源緊缺
遭受天災
連年戰火
局勢不穩
回覆列表
商朝經常遷都已經被許多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研究過了。第一,為了對付犬戎鬼方這些外敵 強大時期遷到離外敵近的地方 好指揮作戰。衰敗時 遠離外敵好保命。
第二,商朝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銅礦,當時的青銅器基本上是用孔雀石練就,哪裡靠近銅礦就往哪遷。
第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也是率先考慮的因素,安陽就是這樣才成為首都。但是土壤肥力下降,黃河水災也是考慮因素,因此每隔一定時期就得換首都。
商朝的首都位置以及為什麼經常換首都,考古遺址和出土甲骨文裡面有答案。